黃婉玲《台菜本味》讓瀕臨失傳的經典「菜尾湯」續飄香

「什么是台菜」论述缤纷且众说纷纭,说到吃,人人都有自己的解读。若将台菜比喻为人,在台菜教母黄婉玲眼里,他是个性刚强、永不妥协的存在,就像濒临失传的经典老菜「菜尾汤」,锅里少了一道宴客主菜、酸味不够温婉曼妙,偏差一点,就失去了灵魂。

黄婉玲不仅成立「黄婉玲厨艺教室」手把手教学,自2011年起,更将台菜里的大宴小吃化为文字,陆续出版《总铺师办桌》、《阿嬷的厨房》、《老台菜》、《百年台湾古早味》等多本著作,悄声呐喊:「再不做,就真的失传了。」也如同背负传承使命与时间赛跑的马拉松选手,2021农历年前再推出《台菜本味》,她偏离食谱书总是以量取胜的途径,整本书只为成就一道渐渐少为人知的菜肴「菜尾汤」。

黄婉玲有感于从祖先留传下来的台菜味道逐渐遗失,她成立教室不藏私教学,出版数本著作以文字扩散与传承。 图/写乐文化提供

菜尾汤靠着掌厨者调和七道主菜,以不同比例放进锅中,再加上其他食材,相当考验功力。 图/写乐文化提供

菜尾非剩菜 考验师傅功力

一看见「菜尾」两个字,许多人想必不自觉皱起眉头,自动与「剩菜」联想,却是以讹传讹,「顾名思义,厨师的最后一道菜、做完才能走的那一道菜,就叫菜尾。60年前,没人会质疑菜尾汤是剩菜,它甚至是一道考验师傅功力的大菜。」黄婉玲分享,每当宴席结束,师傅结完菜尾,东家会挑着担子,家家户户拜访「还菜尾」, 师傅手艺好不好,全仰仗这一锅,不仅成为隔日全村庄的话题,更掌握着师傅接生意的命脉。

「台湾几乎所有菜肴都带有移民色彩,唯独菜尾汤没有,必须由七道经典宴席菜组成,不仅是这片岛屿三百多年来因地制宜的菜色,也是台湾的根。因为你帮了我,宴席结束了,我能还给你的是菜尾汤一份。因此,我并不想让它断送在我们这一代。」如此深具感恩意义的一道菜,为什么会消失?

黄婉玲为了让更多人记得经典老台菜的滋味,以历史脉络、亲身经验、详细食谱交织成新书《台菜本味》。 图/沈佩臻摄影

总铺师一滴泪 唤起传承决心

黄婉玲分析,民国五、六十年开始台湾经济蓬勃发展,也是台湾办桌黄金期,当时主人家开始只要付费请总铺师包办全场,不用像以前向左邻右舍搏感情借碗盘、请来当水脚(办桌师傅旁的助手)。也因为统包成为习惯后,办桌菜色组合也跟着改变,例如省去「菜尾汤」里的酸菜笋丝排骨汤,「还菜尾」给邻里的习惯渐渐消失。

拉长时间脉络,「菜尾汤」的味谱面貌渐渐模糊,集体记忆不复存在,苦思如何重建的黄婉玲,从一位从爱吃爱做菜、单纯想记录台菜故事的笔耕者,变成拿起大锅大勺、费尽气力的台菜传人,一切源于30年前。

当时黄婉玲并不想学如何做台菜,只想采访老师傅,写出故事罢了,却被老师傅突然悲从中来的眼泪重重敲了一记。老师傅看到黄婉玲手无缚鸡之力的模样,烦恼该如何传承给她,加上没有别人愿意学了,对此心情五味杂陈的黄婉玲,决定先不反抗,谦卑地学习,也发现每次办桌时,体力的确无法负荷,因此勤跑健身房重训,同时练就一身真材实料的厨艺功夫。

黄婉玲为了完整描绘台菜轮廓,几十年来跟在多位总铺师身边学习,从担任水脚开始直到能够独自掌厨。 图/黄婉玲提供

结合宴席精华 菜尾汤难度高

如同黄婉玲在厨艺教室不藏私的授课精神,她在《台菜本味》中不仅系统化红烧羹、五柳枝、宴席版扁鱼白菜卤等七道经典宴客菜的作法,用笔尖详实公开食材用料、关键技巧、风土故事,而集七道菜于一身的「结菜尾」技法、食材采购表同样一目了然。

到底什么是「菜尾汤」呢?最正统、最精华的做法,靠的就是一个字「结」,台语意指调和、融合,将七道菜肴以不同比例放进锅中,再加上其他食材,收敛出最耐人寻味的一碗汤。

结菜尾之难,连拥有丰富经验的黄婉玲也光想就得绷起神经:「我曾经在某次农历过年独挑大梁完成菜尾汤,结果花了六天,还是建议找亲朋好友一起完成。」她叮嘱,要美味,份量做足绝对是一大关键,如果「菜尾汤」只做三、四人的小份量,风味将显得淡薄无味。

菜尾汤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剩菜,反而是关乎总铺师功力的一道大菜,从气候到火候都要顾虑。 图/写乐文化提供

靠时间、技术堆叠层次 让老台菜续飘香

结菜尾的过程,并不是宴席最后将剩菜组合在一起,相反的,总铺师必须为每一道菜预留一定份量,当大家开始吃第一道菜的时候,师傅们已经默默开始计算,同时还要熬高汤、准备配料,且必须不断搅拌数小时,依据温度、潮湿度、火侯、食材状况、调味速度,花上4到8小时不等,靠时间堆叠出层次感。

这锅堪称白饭杀手的「菜尾汤」,看似大杂烩,实则经过掌厨者精密计算而成,将七道大菜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谁也不抢谁的风采。每一口饱含着隐约温和的酸、食材自然的甜、辣椒丝轻轻提味的微辣,来回搅拌、试味调整,难以言喻的醇厚滋味便诞生,让古老台菜继续飘香。

黄婉玲出版新书《台菜本味》,写乐文化出版。 图/写乐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