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或整并 小校的未来在哪里?
▲面对少子化冲击,人数愈来愈少的小校深陷进退两难的困境,该如何找寻活路值得关注。(示意图/记者谢婷婷摄)
文/宋庆玮
台湾光复后,年度新生人口曾经最高超过40万,2010年新生人口仅有16.7万人,如此的人口遽降,让各行各业都忧心忡忡。教育首当其冲,面临少子化,以及广设高中大学政策双重压力,教育发展身陷困境。
台湾教育市场的流动,都市与偏乡呈现两极,人口往都市集中,偏乡人口不断流失,复加上少子化的深远影响,让小校数量不断攀升,造成许多区域的不平衡,教育资源的浪费。
都市与偏乡小校不能等同对待小校原本可能是大校,不仅是在偏乡,甚至在都市中也会发生,其所产生的原因多,如人口外移、交通不便、文化不利、新设学校、经营不善、私校拉锯、工作缺乏、生活不便……等等,不一而足。
小校概分为偏乡与都市二种,偏乡地区的小校与都市地区的小校形成原因截然不同,不能等同对待。尤其面对「整并」议题的发酵,都市与偏乡小校应该有不同的做法。
都市小校应活化与整并都市的小校形成原因大都是旁边新设学校,仔细观察原来的大校因为学区的被迫分割,才产生学生来源的减少,当然也有可能是经营不善或是私校拉锯。面对此困境,有二个作法,其一是活化,其二是整并。活化是将学校转型,以实验教育或特色教学或改制,让此类学校重生,以桃园市文昌国中为例,都市型学校因新设校及经营上的问题,由60班降至11班,透过主管机关的资源挹注,将学校空间活化,设置全国第一所英语村学校,改变经营策略,短时间内班级数回到了46班,这就是活化最好的例证。
其二是整并,目前少有学校整并的案例发生,不过都市型小校因为邻近学校距离不远,整并的机会应该很高,必须严谨考虑整并后,原来校舍、校地的使用,如设置教育相关研发中心,或推动实验教育等,不要落人口实,至少在校友情感上应有所归属。
▲偏乡小校若整并在所难免,政府也应考量学生权益,提供更多利多优惠。(示意图/记者谢婷婷摄)
偏乡小校需要利多优惠偏乡小校的数量不断增加中,主管机关必须审慎评估整并的后遗症,倘若不需整并,要有更多的资源与优惠挹注小校,如免费交通车、免费营养午餐、提供住宿、免费书籍……等,让小校能够持续运作。不整并当然会让成本不断攀升,地方政府必须扩大财源支应,但也必须评估成本效益。
在一段时间提供资源后,仍难挽颓势时,「整并」恐怕在所难免,惟整并时,主管机关仍必须考虑到较偏远小校学生的照顾,除了上述的补助以外,更应该有利多的优惠,让整并的后遗症降至最低。而被整并掉的小校,其校舍与土地的使用、资源的再利用或是活化,恐怕地方政府必须再召开跨局处室的整合,将此类小校校地、校舍最充分的运用。
照顾弱势 是小校未来关键责任小校的未来必须要有远见,透过大数据的分析,邻国小校的做法,关键在于对弱势的照顾。教育机会均等的精神耳熟能详,政策的制定应据此精神,提供小校整并或转型最佳的依据。台湾每个角落都很政治,让所有声音都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如此才有公共政策最佳的选择。
总之,少子化带来的冲击,从未稍歇,政府应该谨慎面对,与我邻近之日本,也早于我们面对此困境,我们可就近临摹,评估都市与偏乡少子化后的因应之道。整并是资源的整合而非放弃,整并若带来的是利多,何尝不可?面对少子化小校整并的解套方式,就是资源的整合与到位,创新经营与活化,落实教育机会均等。
好文推荐
老师7年未入校 不适任教师这么难处理?
●宋庆玮,桃园市立福丰国中校长。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本报有删修权。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