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一分钟vol.21]老北京豆汁儿喝得惯吗
旅途新鲜事,就这一分钟!
记得听过一个笑话:说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北京人,不听他是不是一口地道的“京片子”,“你先把他打晕了,然后给灌豆汁,要是起来就骂街,这人肯定不是北京人;要是起来他就喊再来一碗,肯定是北京人”。哈哈,,笑话从一个角度证明了什么才能算地道的北京特色名吃,那就是——豆汁儿和麻豆腐! “要是起来他就喊再来一碗,肯定是北京人。
一个大瓷碗,满满的盛上一碗豆汁,配上一碟咸菜丝,外带俩焦圈。端起碗,咕咚一大口,痛快!
北京以及承德地区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具有色泽灰绿,豆汁浓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独特风味的冬、春季流行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对它有特殊的偏爱。过去卖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两种。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车,同麻豆腐一起卖;售熟者多以肩挑一头是豆汁锅,另一头摆着焦圈、麻花、豆汁、辣咸菜。《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喝豆汁必须配切得极细的酱菜,一般夏天用苤蓝,讲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成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风味独到。豆汁是用制造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做成的北京的风味小吃。生豆汁儿是水发绿豆加水研磨后,通过酸浆法令悬浊液的黏度适度增加,使颗粒细小的淀粉浮在上层,取之进行淀粉的分离;中间的液就是生豆汁。豆汁一般味酸,略苦,有轻微的酸臭味。
豆汁的历史
据说,豆汁儿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早在辽宋时期就已盛行。但是其成为宫廷饮料则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事情。
本来豆汁儿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最爱。后来这事情被乾隆皇帝知道了,于是在乾隆十八年(1754年),他命人把豆汁儿引入宫廷,并且召集了一帮大臣们共同品尝这民间饮品,结果众大臣喝完竟然齐声叫好(皇上赐的,谁敢不叫好)。就这样,豆汁儿同样成为宫廷饮品。
如今,豆汁儿不只是北京百姓的最爱,甚至已经出口海外,并且被诸多国家所接受。
在北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著名导演胡金铨先生也说:“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
著名作家梁实秋先生还专门写文章讨论豆汁儿;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喜欢喝豆汁;出生于北京,有“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去世前,是喝完一口豆汁儿,才去的。另外还有出戏叫《豆汁记》,里边金玉奴的父亲金松是个“杆儿上的”(叫花头),没东西给莫稽,于是就把家里剩的豆汁儿,给莫稽盛了一碗。可见豆汁儿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以前在老北京卖生豆汁儿,都用小车推着一个有盖的木桶,根本都不用吆喝,串到哪里,卖到哪里,很少有剩的时候。因为在那个年代,有了豆汁儿,吃窝头就可以不用熬粥了。有的卖熟豆汁儿的,就在街边支个摊子,安口铜锅用小火熬一锅。摊上摆放着辣咸菜丝、烧饼、焦圈等。有买的,就走到小摊边坐下,要几套烧饼、焦圈,喝两碗豆汁儿,吃点儿辣咸菜,就算一顿饭。
豆汁儿不仅味道有些另类,喝豆汁儿这个动作也有个标准,不能马虎。用梁实秋的话说,就是“只能吸溜着喝,越喝越烫,最后直到满头大汗。”
关于豆汁儿的民俗
有人说,豆汁是老旗人的吃食,其实喜欢喝豆汁的并不局限于民族,也不拘贫富。旧时,有穿戴体统者,如果坐在摊上吃灌肠或羊霜肠,就会被人耻笑,但在摊上喝豆汁则不足为耻。卖豆汁的照例是从粉房将生豆汁趸来,挑到庙上,就地熬熟。前边设个长条案,上摆四个大玻璃罩子,一个放辣咸菜;一个放萝卜干;一个放芝麻酱烧饼、“马蹄”(此系另一种形式的烧饼,状如马蹄,故名。有椒盐马蹄、两层皮的水马蹄之分);一个放“小焦圈”的油炸果。案上铺着雪白桌布,挂着蓝布围子,上面扎有用白布剪成的图案,标出“×记豆汁”字样。夏天还要支上布棚,以遮烈日。经营者通常为一、二人,不停地向游人喊道:“请吧,您哪!热烧饼、热果子,里边有座儿哪!”
豆汁的营养价值
不要看豆汁其貌不扬,但它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爱,原因在于它极富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和糖,并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开胃、去毒、除燥等功效。
豆汁叫法
喝豆汁纯属北京人的专利。京外有地方管豆浆叫“豆汁”,有位山东人初到北京,看见招牌上写着“豆汁”,就进店要了一碗,喝了一口眉头紧皱,勉强咽下去后招手叫来店员很客气地小声说:“这豆汁别卖了,基本上酸了。”那伙计说:“好说您哪,不是基本上酸了,根本上就是酸的,这豆汁跟您山东的豆汁不是一码事您哪!”所以是不是北京人,测验方法就是叫他喝一口豆汁,若是眉开眼笑,打心里往外满意地嘘口长气,就是地道北京人;若是眉头紧皱,嘴角直咧,甭问这是外来户。
豆汁形成
那伙计说得不假,北京豆汁跟山东豆汁根本不是一回事。山东豆汁就是黄豆做豆腐的浆水,看起来白中透黄,喝起来香中带甜。北京豆汁看起来颜色灰里透绿,喝起来味道又臭又酸。可一旦喝上道,就有其味无穷之叹,就如同洋人吃臭“芝士”(也就是臭奶酪)一样,吃不惯者难以下咽,甚至作呕,吃上瘾的一天不吃就觉着欠点儿什么。因此当年东安市场的小店“豆汁何”名声一点不小于隔壁大饭庄东来顺。穿着华贵、坐着私家轿车专程来喝五分钱一碗豆汁的,大有人在。
民间形式
民间卖熟豆汁儿有两种形式:一是走街串巷的豆汁儿挑子,吆唤“开了锅的豆汁儿粥!”买者多是以锅、碗端回家去喝;另一种形式是在庙会集市上摆个豆汁儿摊,设丈余长案,前摆长凳。案上放2—4个大玻璃罩,大玻璃罩内放大果盘,盛着酱黄瓜、八宝菜、酱萝卜、水疙瘩丝等。春季备有爆腌酱苤蓝,冬天备有五香萝卜干丁。对购买细酱菜的顾客供应辣椒油。并代卖芝麻酱烧饼、炸焦圈儿等食品。
经典名店
护国寺小吃店以清真京味小吃以庙会经典品种为主。经过多年的发展品种也有变化。日常经营的品种有各种黏货。有各种细馅元宵,清真汤圆,艾窝窝,豆面糕,芝麻年糕,果料年糕,豌豆黄等,炸货有蜜麻花,开口笑,薄脆,焦圈,流食有豆汁,面茶,小豆粥,杂碎汤,鲜豆浆,杏仁豆腐,莲子粥等。该店制作的豌豆黄,艾窝窝,豆面糕,果料糕,蜜麻花,蜜三刀,焦圈,糖火烧,豆馅烧饼,糖油酥,咸麻酱烧饼等,干稀、甜咸,蒸炸煮饺烙等近百个品种。
面茶是护国寺清真小吃的特色品种之一。过去一般在下午售卖。有诗说:“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的。为什么要用这种吃法呢?这与品尝面茶的风味有关。
北京人喝豆汁儿,始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前后。有种说法:“北京豆汁儿,旗人的命根儿”不无道理。豆汁儿最初是清宫御膳的一种饮料。虽“味儿”个别,但有保健的功效。夏天可消渴解暑,冬季能清热温阳,四季喝它,益于开胃健脾、去毒除燥。喝豆汁儿有讲究,得配上焦圈、咸菜丝儿。人们说,豆汁儿是“味在食外”的特色小吃。为了保持特色,自五十年代至今护国寺小吃店坚持经营不断档。一些国外侨胞,港澳同胞来特地到护国寺小吃店一品豆汁,感受浓郁的北京地方风情。1997年8月份在原国内贸易部、中国烹饪协会等组织的首届“中华名小吃”认定活动,护国寺小吃的豆汁儿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相关阅读:皇城根飘香!实拍京城里的那些传统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