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春节 华夏各地春节特色美食大搜罗

北京

老北京过春节,商家初一到初五不开门。庙会的摊儿就是过年时最兴盛的买卖家儿,吃穿用度一应俱全,特别是过年时应景的各色物事,密密匝匝地摆在摊上,挂在架上,透着红火。逛庙会的人们摩肩接踵,没有哪家生意不红火的。

春节全国各地美食习俗一览看各地春节第一餐吃什么

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是中国传统美食,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

茶汤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补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为早餐或午点,很受百姓喜爱。

灌肠

灌肠本应是用猪大肠灌上碎肉和淀粉,蒸熟后削片在铛上用大油煎烙。如后门桥华安居、福兴居所卖,质量甚精。但庙会上所卖的灌肠却只用淀粉点上红□,作成肠形(即粉坨子)削成小块在铛上用极次的汤油半煎半烙,使其外焦里嫩,然后浇上蒜汁盐水,用竹签扎着吃。

豌豆黄

豌豆黄分粗、细两种。 北海公园(攻略) 仿膳、漪澜堂卖的是细豌豆黄儿。庙会上卖的则是粗豌豆黄儿。这是用沙锅将豌豆煮烂成泥,加上小枣,淀成粉坨,扣出,切成像切糕一样的菱形块,用手推车运至庙会上兜售。由于大多出现在春天的庙会上。因此,人们听了他们吆唤:“哎,这小枣的豌黄儿大块的咧!”就感到有新春的意味。因为此种吃食不太卫生,所以是个被禁止的品种。现已绝迹。

福建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等等。此次小编重点讲厦门

年糕

吃了年糕,万事如意年年高,年年高升,年年高兴!又有敬祝长辈延年高寿之意。年糕又叫“年年糕”,“年年糕”从“粘粘糕”同音演化而来。厦门人把年糕叫做“米果”,品种多样,有甜有咸,甜的有白糖米果、乌(红)糖米果,并加冬瓜、红枣、花生等;咸的有金瓜(南瓜)米果、菜头(萝卜)米果、番薯(地瓜)米果、芋头米果,并加猪肉、虾米、蚝干、香菇、油葱等;此外,还有凉米果、发米果、碗糕米果……

薄饼

清代有诗人写诗咏薄饼:“春到人间一卷之”,描写薄饼皮是“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描写薄饼馅是“纷藏丝缕缕,馋嚼味融融”。薄饼还是厦门人的一大发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曾任潮州太守的同安人李春芳,将其女儿嫁给了金门蔡厝人蔡复一(那时,金门属于同安县管辖)。后来,蔡复一官至总督云贵湖广军务兼贵州巡抚,公务繁忙,日理万机,经常废寝忘食。蔡夫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害怕长此以往,有损夫婿健康。于是,她就将一些鱼、肉、虾、菜、笋、豆等用微火炖熟,用面皮包卷,置于夫婿案头,让他边吃边办公,一举两得。这种菜便被称为“婆饼”,厦门话“婆”“薄”同音,便又称为“薄饼”。它从官府传到民间,“夫人薄饼”又变成“美人薄饼”。

泉州民俗:“搓圆仔”,也叫“做糖粿”

吃圆仔,又称吃元宵,有的地方叫汤圆、汤团。据说,吃元宵始于春秋末期,宋代才称圆子,取“团团圆圆”之意。宋代有一位文人说这种食品是“秫粉包糖,香汤浴之”,并作16字赞一首:“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厦门圆仔将各地风味兼收并蓄,有甜有咸,有的白心,有的包馅,什锦、豆沙、枣泥、笋肉、猪油都有。

河北

承德一带的春节实际上是从腊月开始的。腊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户户均要熬粥,称腊八粥,一来纪念释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来喜庆五俗谷丰登,这天市场上开始上市年画、爆竹、肉类等。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庭院,这一天被称为"过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摆酒宴,祭灶王爷。腊月二十五开始张贴春联,喜庆气氛越来越浓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团圆饭、包水饺,备冷拼,到凌晨12点时,鞭炮齐响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保定:驴肉火烧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由此可见驴肉的地位之高。平常看到的大概很多的驴肉火烧都很山寨、有的甚至拿白吉馍和馅饼来代替驴火的尊容。走在河北省的各大城市区县街头经常见到的就是河间驴肉火烧,最正宗的驴火经过慢火细炖加上师傅们的配料,然后将烧饼一分为二,把驴肉切片和作料夹起来,走在任何地方都会找到,要吃正宗驴火,还是亲自来河北保定一趟吧。

唐山:蜂蜜麻糖

蜂蜜麻糖是河北省唐山市特产,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早产于唐山丰润县七树庄,原用捞浆方法生产。1930年传至唐山市,改用了浇浆方法。

秦皇岛:清蒸海鲜

到秦皇岛去自然要大啖海鲜,当地人喜欢清蒸海鲜,不管是螃蟹、虾还是蛤,放上水,清蒸,吃的时候蘸点姜醋汁,那个鲜!

承德:凉粉

承德一带居民食用凉粉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人们所以喜欢食用凉粉,不仅因它味美消暑,还因为它含有丰富的营养。据《中药大辞典》载:绿豆凉粉有“清热解毒,治痛疽疮肿初起,烫伤,跌外伤,并解热药及酒食诸毒。”

驴打滚

承德地区盛产黍米,承德叫黄米,性粘。“驴打滚”就是用黍米做成的一种大众化小吃,在承德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驴打滚”是用黄米夹馅卷成的长卷,因卷下铺黄豆面,吃时将长卷滚上豆面,样子颇似驴儿打滚,因此得名。

河南

在中原民间,每当过了农历腊月初八以后,就逐渐有了过年的气氛。特别是腊月二十三祭完灶神后,各家各户便忙忙碌碌置办年货。孩子们跑前跑后,买鞭炮,吃零食,嘴里吟唱着不知传了多少年多少代的过年谣: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

枣馍

枣馍种类各异,通常有枣花、枣山、枣卷、枣圆等,但最常见的还是枣山和枣花两种。腊月三十这天,年前的准备都已就绪,人们请出神像和祖宗牌位,把枣山年馍和其他供品恭恭敬敬摆上供桌。枣山年馍要一直供到农历二月初二。听老人讲,这习俗源于先祖明朝时从遥远的山西洪洞县搬迁到这里,为纪念家人,每年年首岁尾,就在宗庙里以此祭奠祖宗,一直流传至今。

河南许昌、平顶山、南阳等地过年有吃大烩菜的习俗

灶糖

灶糖、柿饼、烧饼是河南很多地方腊月二十三这天必吃的食品,这一天的俗习是“送灶爷”,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所以家家户户会敬献糖瓜(也有用芝麻糖的),为的是让灶王爷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给家里一个更红火的光景。

柿饼

柿饼是河南人腊月二十三祭灶必吃的食品,由山西流传至河南,味道甜腻可口,营养丰富。

山西

除夕之夜,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无边的遐想和期望,贴窗花、贴春联是年节前最生动活泼、最有文化气息的风俗。初一 ,很长时期中,大年初一第一件重大的活动就是凌晨点旺火接神。初二日,山西大多数地区开始走亲戚。晋北和晋中多在初二回娘家,晋南多在初三。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也有称之“送穷节”的。过了初五,春节期间所有禁忌开始解除。

左权——头脑

一个是大年初一早上天亮之前吃头脑。头脑是山西名吃,用黄芪、羊肉、长山药、黄酒等制成,传说由傅山发明,算是一种滋补食品。但故乡的头脑却很简单,只是用豆腐和粉条同炒,吃时撒葱末。

左权—— 面茶

大年初二早上喝茶。广东一带有喝早茶的习惯,我们那里也叫早茶,但只是在大年初二畅喝,而茶也不是广东习惯的茶市,而是用小米面和玉米面混和后炒成的一种“面茶”,加水煮开,满屋子有一种特别的香味。面茶里还要煮素饺子和豆腐条,总之都是素食,绝无半点荤腥。

太原河西——羊肉饺子年味足

提起春节,让老太原人最念念不忘的应该还是大年初一的那顿羊肉饺子。

乡宁——枣花馍馍送亲友

蒸“枣花馍”是家家户户最开心的事儿,春节期间蒸年枣花馍不仅供自家食用,它还是正月拜年走亲戚时的主要馈赠礼物。因此蒸馍时,在数量上要比平时多得多。

陕西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

臊子

臊子面是陕西风味小吃,品种多达数十种,关中农村地区,新年第一天的早晨基本都是臊子面。吃饭前,先端一碗汤去门前撒一些以祭奠先人和土地爷、仓神、灶神等,后才家人享用。有的也在先人像前献上在碗臊子面以示怀念。

饺子宴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在北方人的血脉里,“饺子”是奔腾的“大动脉”,缺之不可。饺子有许多吉利的寓意,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同时又表示辞旧迎新之意;此外,饺子形似中国古代用金、银铸造的“元宝”,吃饺子便有了“招财进宝”的寓意。一家人围坐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又有说不完的话,那种温馨的家庭气氛才是人们至今仍然珍视饺子的最重要原因。

葫芦头

葫芦头原于宋代的“煎白肠”,相传至今。其主料由猪大肠头、猪肚头、肥肠去腥臊后加佐料煮成汤,再用汤煮馍而成。其汤酽味浓、鲜香适口,是一种高饱和脂肪酸、高胆固醇食品。具有浓郁味醇,鲜香滑嫩,肥而不腻,老幼皆宜的特点。

牛羊肉泡馍

牛羊肉泡馍是西安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食品。古称"羊羹",宋代苏轼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羊肉泡馍的烹饪技术要求很严,煮肉的工艺也特别讲究。牛羊肉泡馍的吃法也很独特,有羊肉烩汤,即顾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将汤汁完全渗入馍内。

新疆

维吾尔族春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手抓肉

从哈萨克民族中传来的一种羊肉食用法,因用手抓吃,故得名。做法较简单,即先将带骨的羊肉剁成块,放入清水中煮熟,捞出后上面撒上洋葱末、盐、再浇点滚汤即成。这种肉味道清纯软嫩,油香不腻,既可吃肉,又可喝汤,是本地人招待来客的美食。特别用小羊肉煮出的,谓之“羊羔肉”,其美味则更具上乘。

架子

架子肉是一种味美的肉食品。架子肉多选择当年羯羊或周岁以内的羊。做法是把羊羔宰杀后,去其皮和内脏,将肉分为若干块,洗净后用面粉鸡蛋包裹起来,并放洋葱、胡椒等佐料,然后放入密封的馕坑中烘烤。架子肉鲜嫩而可口,是待客的上品。

馕包肉

馕包肉维吾尔语称为“塔瓦喀瓦甫”,属新潮小吃品种,是新疆风味名食之一。 馕包肉这种面肉合一的风味美食非常能代表新疆的传统民族特色。

帕尔木

帕尔木丁是维吾尔的风味食品,在馕坑里烤制而成,其色泽黄亮,味美可口。

纳仁

纳仁是新疆牧区的一种佳肴,具有明显的牧区特色。这种佳肴也叫手抓肉或手抓羊肉面。

成都

这个世界变化真快!

几十年前,鲁迅他老人家还以揶揄的口吻说“毕竟旧历的新年才最像新年”。几乎是在转瞬之间,就有人呼吁“保卫春节”了,还有名校的教授博士们联名上书要求“抵制圣诞节”。

不管怎样,对中国人来说,春节还是最有节日气氛的日子。不光是那长达七天的大假,五一十一也有七天大假,但没有人会在那两个七天,拥有春节一样的心情。

名词一:年夜饭

春节,是回家的感觉。年夜饭,是家宴中的珠穆朗玛。

你可以一年四季不落屋,但年夜饭是必须回去的,哪怕那一桌子油气冲天的菜肴早已令你反胃,但人一定要到场。这样,才能看到长辈们最欣慰的笑脸,这难道不是年轻人的义务吗?

平时吃饭稍微慢一点,很可能会被斥为“你在吃年饭啊”。年饭,吃的就是那个悠长劲儿,吃的就是情意。亲情,才长也不嫌长。

一桌人围坐,长辈居中,家里的中流砥柱们环伺在侧,孩子们桌上桌下地嬉闹,一道道菜被主妇们不断端上来,这才是家和万事兴的感觉。

永远有多远,年夜饭就有多长。最好长到电视里春节联欢会结束,长到新年的钟声响起,长到孩子们已经沉沉地进入梦乡……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不散的宴席,那一定是年夜饭。因为,这一顿从旧年吃到新年,相当于吃了整整一年。诺曼底登陆的日子被艾森豪威尔将军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一天”,隆隆的炮声掀起了解放欧洲的崭新篇章。除夕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最漫长的一天,噼啪的鞭炮声,也揭开了旧历新年的第一张日历。

名词二:打牙祭

如今春节接二连三的饭局已经让人有些疲于应付,二十年前的春节,那顿顿有油水的饭桌,可是人人盼望的美好时光。“打牙祭”,光是这个词就足以让人胃口大开。

其实,那时候最需要“祭”的,不是牙齿,而是那可怜的清汤寡水的胃。面票、米票和肉票,八零后的人已经无法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这些逐渐成为收藏品或者是文物的小纸片儿,在那个漫长的岁月里,严格地管理着人们的肠胃。

现在的人对美食的理解已经百花齐放了,那时候人们的口味和身上的蓝色服装一样整齐,美味就等于油腥。

美味还等于罐头,尤其是下面有几指厚猪油的红烧肉罐头;美味还等于腊肉,尤其是肥肉远远多于瘦肉部分的白花花的腊肉;美味等于猪油,世间万物,似乎在炒作的过程中加了猪油,立即成为人间极品。

美味甚至等于猪油渣子,现在避之不及的致癌物品,当年一粒难求。小小一碟油渣子,加点白糖,便是孩子口中的最佳零食。下面的时候加上几粒,那一大碗面,立即活色生香起来。

名词三:香肠腊肉

那时候过春节是不用靠翻日历提醒的,节日的热闹气氛,伴随着数九寒天一起降临。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家家户户屋檐下或者阳台上,挂着的香肠腊肉越来越多。

家境的殷实与否,基本上能从挂出来的香肠腊肉中看出端倪。哪家的香肠腊肉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阳台一侧,虽然还不及纣王当年酒池肉林的冰山一角,但这家主人的社会地位已经能够彰显出来。当然,再穷困的人家,也会从牙齿缝里抠出肉来,填充成香肠,腌制成腊肉,挂在自家的房前。不然,这年,没法过。

香肠有川味广味,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微辣味和微甜味。川味香肠颜色稍深,广味稍浅,当年能分清这两种香肠,都算是行家了。

香肠,几乎家家都是自己填充的。一段短短的铝管,把肠衣套上去,肉剁碎,拌好佐料,再用大拇指一点点按进肠衣里去,然后一截截送到尾部,直至整条肠衣填满。鼓鼓囊囊的,碎肉在肠衣里面白的白,红的红,娇艳欲滴。挂出去,过不多久,香肠变得干瘪起来,就像六宫粉黛无颜色,却有了岁月的味道,可以一直陪伴我们过完大年,直至春天降临。

腊肉,几乎家家都是自己腌制的。一块块的肉,外面抹了盐巴和花椒之类的东西,同样挂将出去。鲜嫩的肉也如香肠般干瘪起来,却能保存更长的时间,历久而弥新。腊肉,一定要是肥瘦相间,不管是“绿肥红瘦”,还是“红肥绿瘦”,总之全肥则腻,全瘦则枯,不可下咽,搭配起来则两相宜也。

名词四:水饺汤圆

“好吃不过饺子。”中国最普通的快餐食品,竟然是过年过节的代名词,南方人有些难以理解,北方人却深有体会。

过年,吃饺子,没吃饺子不叫过年。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来,这玩艺儿增加喜庆气氛的作用丝毫不亚于鞭炮。北方的饺子,个大馅足,忒有嚼劲儿。饺子馅儿,也是五花八门,但就像节日中最经典的还是春节一样,饺子馅儿中最经典的还是韭菜猪肉。

直到现在,连海鲜馅儿都屡见不鲜了,韭菜猪肉却恒久弥新。

糯米推出汤圆粉子,再包上玫瑰白糖等各种甜馅儿,汤圆在过年时的标志性作用与饺子不相上下,可谓“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那一口下去,甜馅儿顺着嘴巴流出来的感觉,真让人觉得生活比蜜甜了。

名词五:滋补药膳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

春节这一段,家家都在开美食博览会,滋补食品也是必不可少的。滋补以煲为上品,这样才能把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最大限度地“挤压”出来,并有利于人体吸收。

随便举两个例子:龙凤煲,乃是青蟮加鸡一起炖;双鸽煲,两只鸽子齐炖。“主打歌”都是好东西,再辅以当归等中药,吹拉弹唱,就样样俱全了。

话说回来,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药膳营养没得说了,但味道与普通食品相比,无论做得再怎么精致,也无法达到上乘。

不过既然“药补不如食补”,为了能“开春打虎”,稍微牺牲一点味觉也算不了什么,对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何况春节期间,味蕾早就被流水席伺候得麻木起来,这时候上药膳,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火锅

火锅平时也可以吃,怎么能归到春节食品里面?这中间学问大了。

火锅除了味道好之外,最大的优点就是吃着热闹,红汤翻滚中,人声鼎沸中,亲情友情都在火锅那特有的味道中,逐渐浓郁起来。

春节期间吃的就是热闹,这时候没有人会去西餐厅,那是属于圣诞节的,属于二人世界的。春节,是属于大家的。这时候的火锅,一是家庭聚会,和年饭有着同样的功效。还有一个重要时刻,就是朋友聚会,同学聚会。

大学毕业,天各一方,春节,让大家又能聚到一起来。七天大假,一般都会留一天给同学或者朋友。吃火锅,可以慢慢吃,慢慢聊,又不怕冷场。

同学会,同学会,开脱一对是一对。”这个有些玩笑成分的段子,让同学会和婚外恋联系起来。其实,同学之间的感情最纯,就算真的有了婚外情,也不是同学会的错,而是婚姻本身的问题。当然,就更不可能是春节期间吃火锅的错了。

圣诞节,对中国人来说,可以和烛光晚餐、鲜花、爱情、宗教联系在一起,它是个人的节日。春节,和家宴、童年、亲朋、历史联系在一起,它是大家的节日。所以,永远不要担心圣诞取代了春节,不要动不动就高呼文化侵略。殊不知,在文化领域,“鬼子来了”喊多了,也会让人厌倦。

世界再怎么变,心底的文化始终不变。

湖南

一条1公斤的大鲤鱼,一个3公斤左右的大肘子——这是湖南地区过年的必备年菜,俗称“团年鱼”和“团年肘子”,而“团年”,顾名思义,也就是“团团圆圆又 一年,辞旧岁迎新年”之意。湘人嗜辣,在民间,基本上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几串风干红辣椒,方便主人每餐烹饪时,好洒上几个辣椒,满足味蕾对“辣”的需求。 而这也同样延续到了农历新年的饭桌上。他们说,这是吃香喝辣过好年。

团年肘子扯皮有劲:

年夜饭,吃的便是个吉祥如意,即要能反映出家里过去一年的喜人收成,又要为来年卯足干劲,因此饭桌上的菜,越大个、越丰盛、越吉利,在湘南等传统风俗习惯较为保留的地区尤为盛行。

以“团年肘子”为例,3公斤大小的肘子,放到桌上绝对是个庞然大物,一般都吃不完,但这没关系,端上桌,取的便是个好彩头——湖南当地人管这叫做“扯皮有 劲”,意为“过去的不开心都结束了,要迎来的是有一个新年,要脱胎换骨从新开始”,所以年夜饭桌上,大多数家庭都是“意思”一下,动动筷子甚至纯当摆设。 然后,过了除夕夜,在正月里把这个大肘子慢慢消灭掉。就做法而言,湘菜里的这道过年菜“团年肘子”,融合了“卤”和“蒸”的烹饪方法,先把大肘子放在由酱 油、盐、香料等配料调成的卤水中进行浸泡,过几个小时后,拿进蒸笼,以大火隔水蒸至酥烂。这道年菜,最大的特色便在于,蒸好后,要浇上大量的刚在热油中爆 炒过的湖南当地红辣椒,火红的色泽和鲜香的麻辣味,不禁让人垂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