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纲微调--呼应新时代的要求

健民

1997年,李登辉钦命杜正胜等人写了一本国中用的《认识台湾教科书,我们花了一个暑假逐字句进行深入的考察和批判,写了一本《认识台湾教科书批判》,广发国中老师参考。所以深知,这本历史教科书完全以两国论政治观点指导杜撰的台湾史,这成为往后台湾史课纲的主要架构。近20年来,在亲绿学者民进党的包办下只有变本加厉,加剧了青年学生对台湾史观错乱和对现实的矛盾。

为解决这个问题,这次台湾史课纲的「微调」,只不过恢复了台湾史的最基本事实以及宪法的最基本内容,却引来了绿独人士的连日攻击,企图阻挠、翻案,继续霸占台湾史的发言权。

台独史观最主要的观点,不外极力中国化并且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夸大荷、西、日对台湾统治的正当性。所谓去中国化,在民族国家认同上,不是抹消就是负面诠释明郑清廷中华民国的统治;在社会认同上,就是把原来就是中国华南社会为母体的台湾社会与中国切割。这种「去中国化」,把台湾社会的中国内容切除的台湾史观,本质上等同于「去台湾化」;挖去了中国内容的「台湾」,怎么会有主体性呢?矮小汉人角色,夸大荷、西的统治;否定台湾光复,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只剩下荷、西、日主体,哪还有台湾主体呢?

这种史观,充其量只是帝国主义的史观,反映了台湾后殖民主义的历史观点。

台湾的光复,台湾的复归祖国,是一场「民族革命」,这是名诗人评论家王白渊说的,也表达了台湾人悲愿心声。光复后,台湾成为中华民国的一省,台湾民众作为中华民国公民参加了制宪、行宪,举行各级民意代表选举组成政府行使公民权,享有公民的权利义务。这样明明白白的历史事实和政治、社会现实,却被从来的台湾史课纲刻意模糊了、置换了。

我们只是希望把台湾历史的基本事实告诉下一代,把台湾的政治现实和社会真实传达给青年学子,让他们不再活在台独建构的历史和虚构的国家中。只有站在这样的「台湾主体性」上,才能挣脱社会意识认同的混乱和矛盾,克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创造新台湾。台湾史课纲的「微调」正是呼应了这样的新时代的要求。

作者曾健民,台北,台湾社会科学研究会员,日本九州齿科大学研究。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网友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