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行为持续发展 就会变成虐待关系

控制行为持续发展,就会变成虐待关系。(示意图达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人际关系就像身体一样,会生病,也可以变得健康。强健的人际关系在经历考验后,彼此的抗压性也会提高,感情密切又长久。」

近年来,医界与科学家一致发现,孤独、社会孤立不仅会造成心理问题,也会连带影响到身体健康。相对地,人际关系越稳定、越长久,幸福感就会越高。

但是,从小到大在家庭、学校、工作场合所受到的各种伤害,包括情绪勒索、霸凌甚至是身体侵犯等,导致我们内心发展出许多防御策略,只要关系中一有不合,就会用冲突或逃避解决问题,最后导致两败俱伤。尤其在网路时代,我们更是动不动以「删友」或「封锁」解决关系问题。

【精彩书摘

许多场合都出现虐待关系,包括家庭、公司或是伴侣,不过往往彼此都没被察觉,所以纠缠了一辈子。我们一定要了解这种互动模式,才能察觉端倪,进而预防或终结虐待关系。

所有的控制型关系都会出现暴力言行,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行为的频率、强度和动机也不同。在最严重的虐待关系中,有一方会不断控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维持主控的地位。家庭暴力与虐待关系的专家班克罗夫特 (Lundy Bancroft) 指出,施虐手段是刻意计划好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权力和长期控制对方

目前最常见的虐待方式就是情绪虐待,也称为心理虐待。当然,所有的虐待行为都带有情绪,没有纯然的身体虐待。我们被信任的人殴打,情绪和身体都会受到创伤。

透过心理虐待,施虐者企图减弱对方的权力或羞辱一番,让对方越来越难反抗,易于控制。不管在家庭或工作场所,施虐者都会运用类似的心理战术。同样地,新兴宗教领袖、独裁者以及野心家,都会设法拥有至高无上的掌控权。透过精心的操弄手段,他们夺走了受害者的自主权,把他们变成顺从的奴隶。在更严重的情况下,受虐者会维持虐待关系,不再反抗。

为了达到目的,施虐者掌握所有的话语权,让受虐者看不出来自己正受到控制;他不相信自己的看法,也不敢质疑施虐者的一言一行。施虐者会把责任推给对方:「这么做都是你逼我的,我都是为你好。」或是故意大事化小:「事情没有那么糟糕,是你反应过度了。」受虐者不仅违背了自己的意志,自主权和自尊也会大受伤害,最后失去反抗的意念。就像在战争中,囚犯被迫去杀害自己的同袍;或是妻子被丈夫家暴,进而无法照顾小孩。施虐者在受虐者心中建立一座无形的监狱,效力和真正的牢房一样。旁观者通常很疑惑,质疑被家暴的太太为何不离婚,被主管霸凌的员工为何不辞职,或是被情绪勒索的儿女为何不断绝亲子关系。

情绪虐待让人身心俱疲,受虐者的自我价值感不断下降,也越来越不信任自己的看法,情绪越来越不稳定、焦虑感升高,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他们内心也累积许多不满,但因为身处受虐关系中,为了人身安全或担心害怕,便无法说出真心话。长期以来,他们会用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压抑情绪。举例来说,受虐者的家人曾经到家中探访,可是施虐者却找借口不告诉受虐者,这名受虐者在悲愤交集下,情绪崩溃便哭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施虐者更觉得受虐者情绪不稳定、思绪杂乱,难以讨好。在异性恋的虐待关系中,最容易看到这种互动模式。关系专家瑞尔(Terrence Real)提醒大家,容易歇斯底里女性,如果配上看似冷静的男性,就很有可能发展成虐待关系。

根据统计,在虐待关系中,很少双方都是施虐者,通常只有某一方在施暴

而在异性恋关系中,施虐者通常是男性,毕竟从先天生物条件来看,女性会比较弱势。

一般而言,男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学习各种权力控制方法,这样才能成为所谓的「真男人」;而女性在社会的要求下,倾向于当个好配合的伴侣、自主性低。当然有的施虐者是女性,毕竟除了异性恋伴侣外,同性伴侣、亲子关系也都会出现虐待言行。

许多心理学家和普罗大众都认定,关系出了问题,双方都要负责任,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这种错误观念非常危险。不过,在权力控制的关系中,双方的地位并不均等,冲突通常是某一方引起的。再说,不论你的另一半做了什么,都不能当成暴力行为的借口。

(本文摘自《关系免疫力》/时报出版)

【作者简介】

梅乐妮乔伊(Melanie Joy)

心理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专长领域为人际关系、沟通与社会变迁。她的著作获奖无数,也是国际知名的演说家、训练师以及组织教练。她的工作成果获得世界各大媒体报导肯定,包括《纽约时报》、英国BBC、澳洲ABC电视台,更多讯息可详见www.melaniejoy.org/

译者简介】

梁郁萍(第一至第六章)

淡江英文系毕。曾任职书店软体文化翻译、金融系统建置翻译。近年关注人权与政治议题,曾于台湾图博之友会举办图博音乐会影展文化节等活动。曾合译《第十四次的旅程达赖喇嘛的心灵之旅》(台湾图博之友会出版)。目前担任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古迹解说员

刘宗为(第七章至第九章、附录、谢词

中正大学哲学所博士候选人,译有《逃避自由》(木马文化出版)、《当亚里斯多德遇上佛洛依德》(左岸文化出版)。

《关系免疫力》/时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