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史话-满洲快速窜起形成庞大势力

辽宁省沈阳满清入关前的政治中心。(本报系资料照片

邮币社高印刷版、非真品的「大清宝钞」。(本报系资料照片)

位于辽宁省沈阳市郊区的清福陵,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陵墓。(本报系资料照片)

努尔哈赤之所以能够快速窜起、形成强大的势力,主要是受惠于当时明朝的经济高度成长。

另一方面在北元,与忽必烈家对抗的游牧联盟瓦剌,长期掌握蒙古高原的实权。一四八七年,代表「大元皇帝」的达延汗(一四八七-一五二四年在位)即位后,集合在他手下游牧民成为了新的蒙古人。达延汗将手下的游牧部族重新编成「万人队」(图们),分成戈壁沙漠东北的「左翼」和戈壁沙漠西南的「右翼」,分别让十一个儿子入赘这些大部族。儿子们与大部族的女儿结婚所生下的子孙,成为该部族的新领主。

左翼的察哈尔部在蒙古各部当中拥有宗主地位,同属左翼的喀尔部则向现在蒙古国的领土扩张。右翼的鄂尔多斯部与祭祀成吉思汗灵的八白室联手,移居黄河的湾曲部。达延汗的子孙不断地增加,右翼的土默特部首领俺达汗将本家察哈尔部的大汗赶到东方,用自己的实力成为蒙古的第二大汗。他于一五七一年与明朝的隆庆帝缔结和平条约,利用马市交易累积财富,一五七八年,在青海会见西藏第一高僧的格鲁派哲蚌寺座主索南嘉措,获赠达赖喇嘛的称号。

明经济与努尔哈赤

接着,在北元宗家的察哈尔部族,一六○三年时林丹库图克图汗即位。

这个时候辽河的东方,女直的努尔哈赤(后来的清太祖皇帝。一六一六-一六二六年在位),势力已经愈来愈强大。努尔哈赤出身女直人建州部族。

女直人于十二世纪建立金帝国,十三世纪被蒙古帝国消灭,但金国后裔的女直人回到故乡的满洲北部生存下来,明朝的时候被称作海西女直。现在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附近是过去海西女直的中心地,由于哈尔滨市对岸有一条向北流入松花江的呼兰河,因此满洲语称海西女直为「扈伦」。

另外同样在黑龙江,更往东边、以依兰县周围为中心也有一支女直人的部族,明朝称之为建州女直,满洲语称作「满洲」。这就是「满洲」的语源

努尔哈赤于一五五九年,出生在现辽宁省东端、接近朝鲜国境的建州女直之地,十岁时母亲过世。由于他与继母不合,于是在十九岁时离家,入赘佟氏。努尔哈赤就是从这样不起眼的出身开始,最终整合女直人的各个部族。

努尔哈赤之所以能够快速窜起、形成强大的势力,主要是受惠于当时明朝的经济高度成长。在明朝之前的元朝,为了支付远距离贸易的货款,需要轻便的通货。元世祖忽必烈薛禅汗于一二六○年发行名为「中统元宝交钞」的纸币,维持了一阵子的稳定。然而,一二七六年平定南宋之后,中统钞发行额突然暴增,银准备不足导致通货膨胀,因此一二八七年时发行了新的「至元通行宝钞」,同时禁止兑换金和银

之后,世界第一个法定货币稳定流通,但到了武宗海山曲律汗即位后,转而采取放任政策,释放出巨额的纸币,再度导致通货膨胀。作为解决的对策,一三○九年发行「至大银钞」。然而此举并不见效,不得已仅恢复发行中统钞和至元钞。至于明朝的财政,初期洪武帝的「大明宝钞」是学习元朝所发行的法定货币,因而在永乐帝末期的时候失去信用,价值暴跌,再也回不到过去元朝时的好景气。

不过,到了隆庆帝末期的一五七一年,从墨西哥渡太平洋而来的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建设马尼拉市,墨西哥产的银从此开始大量流入中国,中国也因此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消费热潮。这个明朝经济的高度成长,成为了国际关系大幅变化的原因。

其结果,女直人居住的森林地带出产的高丽人参和毛皮的需求量大增,让一五七一年当时十三岁的努尔哈赤也具有累积财富的能力。

努尔哈赤与辽河三角洲的明军司令官勾结,上缴部分所得交换保护。然而,这个司令官于一六○八年失势,风向因此改变,明的政策开始对努尔哈赤不利。努尔哈赤于一六一六年五十八岁时即汗位,定国号为后金汗国而独立,满洲语称为「Amaga Aisin Gurun」,终于在一六二一年正式与明宣战,占领辽河三角洲的明朝飞地,将这个地区属于高丽人子孙的中国人纳入统治之下。于一六二五年,兴建首都沈阳(辽宁省沈阳市)。

拖延战争真实内情

即便如此,努尔哈赤真正的意图在于与明朝皇帝对话,让明朝承认自己是独立国君主的地位,重启和平的贸易关系。然而,明朝廷主战论的声音高涨,主张明帝国应该尽全力粉粹这个狂妄自大的东北夷狄。

无论是在中国的哪一个时代,在中国拥有最多钱的人就是皇帝,战争和外交等临时费用都是由皇帝的口袋出钱。站在朝廷大臣们的立场,战争的时候可以要求皇帝拿出军费,如果战事告捷,主战的大臣们还可以获得赏赐,前线的将军们也可以升官。战争如果持续着可以让许多人得到好处。正因为有这样的内情,明朝迟迟不肯讲和。(接右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