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晖/印太战略结合一带一路 日中夹击台湾注意了

安倍晋三(左)日前决定,将他原提的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与中国大陆所主导的「一带一路」经济带串接起来加以推动。(图/路透社

「大战略」(Grand Strategy)是国家为了达成最重要目的之政策总和。与其他战略相较,「大战略」的特色在于战略目标的不变性、战略时程长远性,以及资源运用的总体性。对于普通规模的国家而言,因应国际环境现况变化,是其思考国家战略时的主要考量;而大国则是以「大战略」构想来建立、改变未来的国际环境。

在「美日安保体制」的保障与制约下,对于攸关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大战略」,冷战时期的日本倾向被动因应。比较完备的「大战略」构想,主要是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2年12月所提出的「安全保障钻石」,以及由此延伸出的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2016年8月提出)。前者是透过连结日本、美国夏威夷)、澳洲与印度,形成钻石型区域来对抗中国的海洋发战略;后者则是以日、美、澳、印4国为核心,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和非洲各国合作建构彼此互惠互利的经贸圈。

日本之所以从「地缘政治」为主的「安全保障钻石」构想,转换成以「地缘经济」为主的「印太战略」,主要受到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一带一路」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地缘经济」、「大战略」构想,于2014年11月的亚太经合会(APEC)中首度在国际舞台亮相。中国寄望透过连结「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路)的周边国家,建构共同发展的机制

由于这两个「大战略」提出的时间接近,涵盖的地区又有相当重叠性(「印太战略」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导致许多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的学者专家均认为,日本与中国的「大战略」思维,存在着很强的针对性与对抗性。而主流意见更认为,日中两国在「大战略」上的竞争结果,将决定谁来主导印太地区的未来发展。

然而,到了2017年底,日本的「印太战略」出现了两个重要转变。首先是日本成功说服美国加入「印太战略」,并让此一构想成为美国总统川普的「重返亚太」战略(或称之为「重返亚印战略」)。其次,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透过媒体表示,在「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与「一带一路」的架构下,日本与中国之间有共同合作的可能。

▲川普(中)2017年亚洲行时重提「印太战略」,并与安倍晋三(左)和澳大利亚总理滕博尔(右)举行会谈。(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针对安倍晋三首相在「一带一路」上的态度转变,多数媒体皆解读为「日本改变牵制中国的战略」、「安倍政权由抗中转向和中」。然而,「大战略」之所以为「大战略」,是基于长远的规画与深远的国家利益考量,不会因为短期情势波动而改变战略主轴。若日本「印太战略」的基础建立在「中国崛起」的现实与未来发展,此一「大战略」的「牵制中国」本质不致出现改变,改变的只是「牵制中国」的政策手段而已。

若将两个重要转变放在一起考量,笔者认为,在没有美国的强力支持下,日本的「印太战略」只能选择「对抗中国」的政策手段;但获得美国强力支持之后,将中国拉进日美主导的「印太区域经济发展机制」,则将成为另一项「牵制中国」的政策手段。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虽日中对抗情势可能缓解,但日中对抗的本质不会改变。

地缘关系上,台湾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环,也是自由开放的印太成员国。夹在日中两国的「大战略」间,台湾的处境与角色相当微妙。在战后国际体系的制约之下,台湾已习惯配合周边大国的「大战略」,形成自己的国家战略思维。也因此,面临日本与中国的「大战略」竞争,台湾的上策,就是利用本身的地缘关键性,从日中双方取得最大利益:中策是确立国家利益的核心,选择盟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下策,则是左右摇摆,对应失据

若采取上策,台湾必须具备完整的国家级智库,以及优秀的外交官员,方能掌握情势变化快速因应。中策是稳扎稳打的战略选择,但必须要同时厘清台湾国家利益之所在,以及确立与战略伙伴国之间的争端解决机制。值得注意的是,若上策与中策出现规画面、执行面的失当,则将有可能出现台湾最不愿意见到的下策结果。

好文推荐

李世晖/明仁天皇退位 日本动荡却也备受期待的新纪元

李世晖/樱花凋零却凄美──日本人的生死观与自杀风潮

李世晖/日韩关系的不稳定新常态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李世晖。庆应义塾大学SFC研究所上席所员,庆应义塾大学媒体政策研究科特别招聘教授现职为国立政治大学日本研究学位学程教授兼主任。专长领域为日本产业政策、日本经济安全保障,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网友参与,投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