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遛狗都用玻璃盒取代塑胶袋!20世代年轻人一天用一张IG照,纪录自己低碳生活

陈欣(左起)、蔡升谚蒋明珍自主发起的「零废弃物练习」,名义上虽然已经中止,但追求低废低碳的意志,已内化成为他们信仰生活哲学。(摄影/吴东岳)

许多人认为,「低碳」、「环保」,是种辛苦吃力的生活方式绿藤生机的3位「八年级」伙伴,却想颠覆这种刻板印象。他们用正向心态,减少环境负荷,将每一点小成果,视为生活中的意外惊喜。

「你知道自己一天制造了多少垃圾、对环境造成多少负担吗?」

「不太清楚。那不然……,每天来记录一下好了。」

蔡升谚与陈欣,是生活品牌「绿藤生机」的工作伙伴。在这家提倡永续、为产品寻找更友善环境成分的企业里,他们自然而然地对环保议题产生兴趣,也想知道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中,是否还能有更好、对环境更无负担的选择。

为了寻找解答,他们在2018年6月决定展开「零废弃物练习」,用手机拍下每天制造的「不能回收」废弃物,并且在一天结束的时刻,将照片上传个人Instagram;10天后,年龄相仿的同事蒋明珍也加入行动

发起练习当下,平均年龄才25岁的3个人,想法十分单纯:想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减少废弃物。拍照记录,则是他们勇敢面对自己「不完美」的方式,「虽然是以『零』废弃物为目标,但我们也知道,现实上不可能完全不制造垃圾,只能尽量接近。」陈欣解释。

这3位要好的同事,原本就不是对环境无感的「无意识患者」。例如家里养狗的蔡升谚,从爱犬「哈哈」来到家里不久,就发现每天早晚遛狗,总共要使用2个塑胶袋装狗大便,累积下来实在太伤害环境,决定改拿玻璃保鲜盒容器,遛狗期间随时准备承接,3年多来,不仅练就了一身「狗屎落地」的好身手,也节省了2千多个无法回收的塑胶袋。

所以在行动开始前,3人都已经有随身携带环保杯筷和玻璃便当盒的习惯,免洗餐具餐盒、手摇饮料杯这类上班族每天制造的「大型」垃圾,原本就不会在他们的生活中出现。但实际体验后,还是让他们发现许多过去不曾察觉的废弃物。

他们用来搜集废弃物的透明玻璃罐里,最常见的品项,是零食三明治这类食物外包装,或者工作用的便条纸购物发票明细、速食店酱料盒等。3人彼此激励交流之余,也会彼此讨论避开这些废弃物「常客」的对策

为了摆脱食物包装,他们除了既有的便当盒,又准备了收纳容易的「食物袋」,无论是到速食店买汉堡炸鸡,或是突然想吃汤面料理,都可以请店家把做好的食物直接放进袋里,如果店家不愿配合,他们会爽快地拒绝消费。因为不想拿纸本发票,他们只挑接受行动载具商店购物;陈欣还因为每次替悠游卡加值,都被迫拿到明细,特地办了一张提供自动加值服务的联名信用卡

「有时候你会非常想做一件事,但你会先问自己:这件事会不会制造垃圾?例如我很想吃某一家店的奶酪,但这家店一定要用包装,这时候我就会想办法找其他选择,像是自己做奶酪。」蒋明珍举了个例子,说明「零废弃物练习」,如何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她的生活。

《今周刊》(第1217期)

更多内容,请参阅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2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