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向海神致歉──清代儒士的思路变革(四)

「6·3」虎门销烟纪念日活动在广东东莞虎门举行。图为销毁毒品仪式现场。(中新社资料照片)

林则徐为此还特别亲撰祭文祭告海神,其中感慨:「谁知毒恣鸩枭,渐致蛮烟之成市;」并且表示海神「本涤瑕而荡秽,资激浊以扬清。」林则徐也因消化鸦片,致令大海充斥毒物而向海神致歉,他在日记中写道:宜「令水族先期暂徙,以避其毒」。至于被禁闭在商馆在先、又亲眼目睹销毁烟土过程在后的洋人,林则徐在上呈道光的奏折中写道:「……夷人经过口门,率皆远观而不敢亵翫,察其情状,似有羞恶之良。」

英国的武力反击

钦差大臣林则徐与道光皇帝均是克尽职守、勤奋工作的人,儒家那一套上下尊卑与统治手段都已经深入两人的心中。他们似乎真心相信,广州臣民与外国商人的个性皆单纯如童稚,会遵奉道德戒条而不悖。可借实情没那么单纯,当时很多人也看出这一点。即使鸦片还没销毁的时候,就有官员直陈,林则徐此举并不能真正解决鸦片问题,仅能治标而无法治本。一个英国鸦片商回想遭清廷封锁的经验,只是淡淡告诉一位友人说道:封锁商馆「幸可作为我们提出赔偿的理由」。

中、英两国以兵戎相见似乎已是一触即发。前面已经提到一些大的原因:清朝已出现社会失序的现象、染上鸦片瘾的人日益增加、中国人对洋人愈来愈不满、洋人拒不接受清律的规范、国际贸易结构的丕变、西方文人不再倾慕中国文化。其他的因素则关系到林则徐谈判的背景,其中亦有林则徐所不了解的影响。

外国商人观察朝廷于一八三六、一八三八年就鸦片问题的辩论,趋于相信中国会合法化鸦片买卖,于是囤积了大量鸦片,并频频向印度的鸦片农追加订货量。然而随着一八三八年禁革鸦片的强硬路线抬头,鸦片市场亦跟着萎缩不振,鸦片商警觉到库存的问题。

其次,新上任的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改由英女皇选派,而不是东印度公司聘任。倘若中国为难这位商务总监督,这无疑形同侮辱英国,而不是一家普通的商业公司,但中国并未察觉这中间的差别。反过来,商务总监督亦缺乏明确权限约束在华的英国或欧美各国的商人。然而,当他面临重大问题时,却能向英国军队和皇家海军直接求援。

在英国这一方,上述两因素又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第三个因素:英国的鸦片商积压了大量求售无门的鸦片,于是将鸦片交给继任律劳卑担任在华商务总监督的义律,而义律又将鸦片交给林则徐。英国的鸦片商并不以鸦片被销毁而倾倒入洋为「耻」,而是向英国政府施加压力,俾以向清朝索赔。

英国方面也密切注意中国境内鸦片事件的发展。一八三九年初夏,义律就曾发文向伦敦求援,英国外相巴麦尊(John Henry Temple Palmerston)爵士起初对于不遵守大清律例的英国商人并不表同情,现在已经转而支持英国商人了。巴麦尊在《致大清皇帝钦命宰相书》(Lord Palmerston to the Minister of the Emperor of China)中表示,「兹于旧年之间,有某官宪,奉大清皇帝之钦命,辄将在粤省依赖大清国家实信之商人,向之强情残害。……一经闻知,诧异不胜,抱恨良深」。另外,虽然女皇陛下并未宽赦贩卖鸦片的行为,但她「不容住在他邦之本国民人,遭残受辱吃亏」。

拒卖粮食给洋人

随着封锁商馆、扣押销毁鸦片的消息传回英国,该国各个制造业重镇中,在中国拥有庞大贸易与商业利益的商人也开始积极游说英国议会采取断然的报复。腰缠万贯的鸦片商查顿甚至还特地返回英国,以壮声势,期使新教宣教团体所发起之反鸦片买卖的道德声浪不致四处蔓延。在华的烟商曾筹资两万元作为查顿返国运作之所需,倘若有必要,甚至愿意给他更多钱,「因为目的是如此重要,花再多的钱也是必要、值得的」。甚至还有人要查顿,「如有必要,不妨付出高价,期使某家大报能影响视听加以鼓吹」。然而英国国会并未向中国宣战,只是同意派遣一支舰队与动员印度的兵力,以期「满足需求与得到赔偿」,假使有必要,得以「扣押中国的船只载货」。在义律的堂兄懿律(George Elliot)率领下,英军出动十六艘战舰,共配备五百四十门火砲,四艘新式的武装蒸汽船,二十八艘运输船,四千名军士,携带蒸汽船用煤三千吨,一万六千加仑甜酒

此时林则徐仍在广东查禁鸦片,雷厉风行逮捕、侦刺鸦片吸食者与鸦片商,而鸦片的价格也从五百元一箱,飙涨至一箱叫价三千元的「天价」。若是英商拒绝具文切结不再贩售鸦片,林则徐便将英商由澳门逐出。

为了因应林则徐的驱逐令,义律移居蕞尔荒岛香港,于是揭开了东亚历史的新页。广州的贸易并未因林则徐的动作而陷于停顿,特别是美国人乐于把握机会,居间为英国调停而牟利。美国副领事德拉诺(Warren Delano)让美国人签署切结书,承诺不违犯中国法令。一位美国商人解释道:「我们美国佬可没有女王来担保损失,」假使中国关闭其他的通商口岸,他虽会继续「逐步撤出,但只要找到新的合作伙伴就会再从事买卖」。

虽然贸易往来持续不断,但林则徐同时也在进入广州的水道两旁构筑防御工事,购买新的火砲配置在营垒上,用巨型铁链封锁航道,并着手宥强训练兵丁。撤至香港的英国人饱尝当地中国人的侵扰,他们既在水井里下毒,也不卖粮食给洋人。一八三九年的九、十月间,中、英在香港岛的海湾与虎门附近爆发武装冲突,双方互有伤亡。

中国的船只遭到击沉,进一步协商的可能因而中断。另外亦有一群喝得酩酊大醉的英国海员在九龙杀害一名中国村人,而义律拒绝将涉案的一干凶嫌交付衙门。清朝官员向来忌惮群众的示威运动,但林则徐竟然一反常态,动员一批「武勇」对抗英军,此举倒是令人讶异。有一份布告是这么写的:「群相集议, 购买器械,聚合丁壮,以便自卫。」(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