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正/自由经济区是救台湾的唯一选项吗?
▲图为高雄港,自由经济区一般设在口岸或国际机场附近的一片地域。(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林忠正/经济学博士,曾任立委、金管会委员、民进党副秘书长、中研院研究员、台大教授。
自经区的议题随着韩国瑜的声势高涨,已经成为台湾现在最夯的显学。小英政府和民进党目前视自经区为洪水猛兽,韩国瑜和国民党则认为,自经区是救台湾的唯一途径。双方攻防的炮火相当猛烈,但是民众大概会觉得双方卖台和救台的论述,似乎陷入了鸡同鸭讲的混战之中。但是,我们可以确定,自经区一定会成为总统候选人交锋的重大议题。
五花八门的自由经济区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自由经济区是指本国海关关境中,一般设在口岸或国际机场附近的一片地域,进入该地域的外国生产资料、原材料可以不办理任何海关手续,进口产品可以在该地区内进行加工后复出口,海关对此不加以任何干预」。
目前,自由经济区的设立和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举措。其科目繁多、规模不一,常常令人眼花撩乱,但主要可分自由港(免进、出口关税的港口,例如香港)、自由贸易区(例如高雄自由贸易港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例如楠梓加工区)、过境区、自由边境区、科技工业园区(例如新竹科技园区)、等。
不管如何,自经区就是利用租税减免的诱因、特殊的法令、以及行政的便利措施,吸引资金、人才、及技术,带动国家的经济发展。换句话说,自经区就是政府运用特别手段,让一个特定区域摆脱国家目前内部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法令、税赋、等因素,目的是建立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产业,进而带动全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如果产业竞争力的问题不是来自国家内部因素,而是来自外国的关税或行政措施等贸易障碍时,自经区的经济效果就相当有限了!
无论哪一种自经区都不能扭转台湾在国际市场的不利处境。台湾目前对外最重要的是无法加入邻近区域的多边自由经贸组织,而取得公平的竞争地位;例如,东南亚国协(ASEAN)、东协自由贸易区(AFTA),美国、欧盟、美国、欧盟、日本、澳洲、加拿大等国组成的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 (CPTPP)、中国用力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 (RECP),台湾都还不得其门而入。
台湾若短期内不能参加多边组织,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但是台湾和欧洲、美洲、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之间,都还未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所以,台湾在国际贸易竞争上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现在台湾最需要的工作应该是卯尽全力,努力和各国签订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保护台湾产品的在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地位!
自经区无法改变来自外部的贸易障碍
即使高雄设置了自经区,对外也不能改变台湾产品出口的不利地位,因为双方没有免关税协定,贸易对手国家不会因为是台湾的高雄自经区产品而给予关税减免的优惠待遇,包括从中国来料加工的农食产品,也不会享有特殊待遇。甚至在美中贸易大战方兴未艾之际,推动中国农产来料加工再出口的做法,可能还会带给台湾不少麻烦!
除非高雄自经区走回头路,大量引进亷价的外籍劳工,降低生产成本才可能抵销被课较高关税的不利因素。或者,高雄自经区能发展出具有特色的高科技(或高附加价值)的产业聚落,就比较不会受到关税面的负面影响。如果目的是后者,也不必再设自经区了,因为目前科技园区的法规也够用了,只是需要正确的产业发展政策!
自经区之外,台湾还有什么选择?
目前吵翻天的「自由贸易经济特区特别条例」基本上是国民党根据韩国瑜在高雄的竞选政见,日前在立法院所提出来的草案。基本上是以马政府时代的「自由经济示范区条例」为基础,以松绑相关法规,搭配租税的减免为手段,吸引国内、外的投资。新版纳入了一些原本不能开放的项目,范围从制造业扩大到农业加工、以及服务产业的开放,包括智慧物流、国际医疗、金融服务、和教育创新等产业,几乎无所不包,就是要有别于以前的「加工出口区」和现在的「科技园区」!
在服务业方面,目前自由贸易港区和航空城已经都可涵盖智慧物流的业务。台湾是需要更为开放的国际医疗制度和国际金融服务、甚至教育制度都需要国际化。这些开放都需要法令的修改,当然我们可以用一个「自经区条例」,在自经区内做一个原则性的授权,然后边做边改。另外一个做法就是,扩大政府在「金融科技发展与创新实验条例」的观念,将沙盆游戏的创新理念应用到医疗和教育产业的领域里,不必局限在一、两个自经区内,而是让全台湾各地的民众都可以参与这个创新和改变的机会,经济的成果才会雨露均霑!
热门文章》►美国情报政策文件遭致错估
►看更多【林忠正】专栏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