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归人才成新宠!老外叹:不劳而获的地位与特权已不在
中国高等教育品质近年来有所提升,加上大量海归人才返国工作,弱化外籍干部、台籍干部的优势。《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上海分社现任社长吴佳柏(Gabriel Wildau)日前撰文指出,有流利双语能力的「海归」现在已成新宠,愈来愈不受外国人野心与欲望影响。
吴佳柏在《金融时报》上撰文指出,为了实现自己的「海外梦」,他在2005年时来到中国,他形容2007年在上海的外国人,「有2年西方工作经验等于在大陆干5年,5年等于10年」,极度吃香;但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多靠内需驱动,外国人曾经享有的「不劳而获的地位与特权」已经不再。
吴佳柏说到,他过去曾在美国布朗大学学习了2年中文,只有曾参加过政治竞选活动的工作经历,可能连用词造句的能力都没有,但因为自己是个会说中文的外国人,周围这样的人很少,所以能找到在他的国家可能都不会考虑他的工作。
他认为,在中国的外籍人士,无论是英语教师还是跨国公司高阶主管,都生活在规范与社会要求之外,「在上海的外国人自由地打破可接受行为的限制,如在酒吧桌上跳舞、骑着电动摩托车冲过拥挤的十字路口、衣衫褴褛地出入五星级酒店使用卫生间等等,通常外国人的生活就是如此,但我相信在中国尤其如此。」
吴佳柏表示,这些年来他看到一波又一波的大学毕业生来到北京和上海,每一个新群体都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那些真正拥有流利双语的海外中国留学生现在更受欢迎。他指出,过去外商需要能够与总部进行有效沟通的外国员工,但现在正在本土化;另外,白皮肤不再给上海人留下深刻印象,部分原因是外国人不再被认为比中国人更富有。
吴佳柏在文章最后说到,新的中国越来越遥不可及,越来越不受外国人的野心与欲望影响,「这里的高楼大厦中,中国的银行为本土企业安排融资,让它们与西方企业竞争高端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不用理会外国人有关保护主义的抱怨」,而到这时候才能明白,「中国梦从来不是关于我们的,我们只是顺路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