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两岸涨声响起 台湾问题较大

最近两岸同受物价膨胀之苦,台湾民怨冲天大陆可能是习惯成自然,比较逆来顺受。

4月1日经济部宣布取消「缓涨机制」,回归全面浮动机制。油价一次调整幅度约在10.7﹪。大陆则是比台湾早,3月20日,发改委将全国汽、柴油价格每吨提高600元人民币,成为自2009年6月以来,中国成品油调价幅度最高的一次。

两岸水电气齐上调

之后台电也在4月中宣布将于5月15日调涨电价,其中民生电价平均调涨16.9﹪、商业用电涨幅30﹪,工业用电涨幅35﹪。之后引发整个台湾物价的不安。鉴于民怨如排山道海而来,马政府的5人小组当机立断,政策转弯将一次涨足改为分3阶段调整。大陆近期则在各地密集召开水电油气资源类公共产品调价听证会,电价、气价等调价也箭在弦上。甚至正在研拟阶梯电价措施,依照用电量多寡来征收电费

经济理论告诉我们通货膨胀不是件好事,因为通膨带来不确定性,资源的分配因为没有价格机能精确的指导,就会产生扭曲,因此不能物尽其用,甚至人们减少规矩生产的诱因,而囤积居奇来套利获利。

根据统计数字,过去十余年台湾的CPI,超过2﹪的年度,只有2005年的2.31﹪和2008年的3.53﹪。2007至2008年正是全球衍生性金融市场和各种商品市场交易最热络之时,2008年油价甚至来到历史新高的每桶147美元,那两年CPI分别是1.8﹪和3.53﹪。就在油价冲至最高点后的下一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金融海啸,油价随即迅速重挫,其后3年台湾的CPI分别是0.87﹪、0.96﹪、1.42﹪。台湾央行的货币政策,小心谨慎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和世界各国的通膨率比较,台湾物价「低且稳定」,这是政府一直引以为傲的政绩

大陆在90年代初期,经历两位数的通膨。近几年的官方数据也不甚理想,2007年、2008年金融海啸前分别是4.8﹪、5.9﹪,海啸后2009年还陷入通缩的负 0.7﹪。随着4万亿的刺激计划,货币政策扩张入市,2010年和2011年则为3.3﹪及5.4﹪,去年6月还高达6.5﹪。然而因为中国大陆的实质经济不但有成长,而且是百分之十左右的高速增长。人民不但吃饱了,经济生活也大幅改善,加上政府提供的公共建设也逐步完成。人民对于5%的通膨,通常是会抱怨,但整个社会还是可以容忍。

总体薪资水平上扬

尤有进者,因为有通膨,经济也有增长,社会动态十足。一方面贫富不均是有扩大,但各行各业加薪就非常普遍。譬如在深圳打工族,20年前的工资可能只有5百块人民币,今天已经增加到2千多。劳动阶级如此,公务人员以外的白领阶级就更可观。以银行业的起薪来讲,20年前可能是6百元,今天可能都到了3、4千元(含灰色收入)。如果是工作20年的经理级,现在整年度的薪水、分红及杂七夹八收入,总体都可能超过台湾同等级的从业人员。社会培养出的大亨数就更不用说。

台湾经济成长逐渐趋缓及物价的波动小,近几年来薪水几乎冻涨。整体社会弥漫民粹想法,对于肥猫更不能容忍。低成长低通膨社会呈现静态情况下,油电双涨引起的民怨就特别大。行政院阁员大伤脑筋,凡是物价、税赋学费……统统不能涨。

马英九总统想要历史流名,就是要大力的改革。但如何让经济成长,让薪水能涨,物价上调而不刺激人民,是很大的挑战

台大经济系教授,国政财金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