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升级用「二维码」乞讨 大陆「无现金化」美媒惊呆了

▲香港一家市场内,让购物者能用手机购买蔬菜。(图/翻摄自彭博)财经中心/台北报导

中国大陆把「手机当钱包」的风气盛行全国,现在就连乞讨者因应趋势,拥有微信二维码,鼓励行人用微信施舍。《华尔街日报》指出,据统计,中国大陆2016行动支付规模已达9兆美元,相比之下,美国的支付规模仅有1120亿美元。

《华尔街日报》报导,北京一位身形瘦弱的乞讨者Zhao Shenji在一家杂货店旁边乞讨,纸板上写着「推荐使用微信支付」,提供北京居民一个便捷的施舍方式。也道出中国大陆民众通过微信等手机服务进行支付的趋势写照。▲北京乞讨者Zhao Shenji有自己的微信二维码,鼓励行人用微信施舍。(图/翻摄自《华尔街日报》)

而来自上海的纺织品销售员Manni Cheng近期在台湾的一个夜市购买烤大虾原本她用现金购买,但随后她注意到摊商接受支付宝付款,于是要回现金,用手机付款。她指出,支付宝可以跟踪自己的支出情况,且不需要随身携带大量现金。还能将支付宝中的余额转入了货币市场基金,相当便利。

大陆民众习惯把「手机当钱包」用,这样的风气也让不少外国人惊讶。报导中指出,来自纽约的Diego Merino近期待在北京,有一天他想买份饺子午餐,当他正准备跟朋友换现金时,另一个人走过来,直接用手机帮他付款后,整个过程大约是三秒钟。

根据Forrester Research估计,美国2016年移动支付规模为1120亿美元;而据中国大陆顾问公司艾瑞咨询集团)估算(iResearch Consulting Group),2016年大陆行动支付规模已高达9兆美元(约266兆新台币)。

同时,大陆民众也正在减少传统现金(比如硬币纸币)的使用。据大陆央行统计,2016年大陆消费者的传统现金消费额约为人民币66万亿元(约合10兆美元),近两年内已下降约10%。

除此之外,消费者还通过手机接收贷款、投资和其他金融产品的管道。据大陆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前8个月,大陆的短期消费信贷同比增长160%。专业人士分析,部分原因来自于借贷便利性增加。

▲行动支付。(图/CFP)推动中国大陆行动支付风潮是由阿里巴巴集团以及腾讯,这2家公司挤开银行,在大陆日常商业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十几年前,阿里巴巴效仿美国公司、现在的PayPal Holdings (PYPL),推出了名为支付宝(Alipay)的委托付款服务,随后,支付宝逐渐发展成网络和行动支付服务商,并在2013年超越PayPal成为全球最大行动支付平台

而腾讯则是将行动支付系统与微信(WeChat)即时通讯应用连结在一起。根据iResearch数据,目前微信支付在中国行动支付市占率约40%左右;支付宝则占54%左右。

如今银行业面临的问题在于,阿里巴巴和腾讯往往比银行更了解客户,若一位北京汽车经销商用银行签帐卡支付差旅费,银行就能知道这位客户所乘坐的飞机、入住的酒店以及用餐餐厅安永亚太金融科技主管James Lloyd指出, 但若客户采用其他支付方式,银行对于交易即一无所知,处境非常不妙。

科技公司掌握市场金流给了传统银行沉重一击,根据安永2016年11月份报告,2015年大陆国有银行银行卡手续费收入流失近23亿美元,预测2020年,每年损失的银行卡手续费收入恐增至600亿美元。▼美媒报导,中国大陆已率先进入「无现金社会」。(图/翻摄自蚂蚁金服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