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台籍教师在大陆公平发展
为了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两岸一家亲」政策,大陆以福建省为核心,招募了数百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台胞到大陆高校工作;此举为许多具有博士学位的台籍中青年开辟了就业机会;这不但是一种善意的表现,还是一种承担,台胞应当对此表示感谢与赞赏。
惠台政策虽多,实施效果如何?值得我们逐一了解。就以在大陆高校工作的台籍教师而言,其生存境遇就长期面临困难;即便是综合能力很强的台籍教师,也很难在大陆的高校担任中层干部,更不必说是出任校级领导;大陆的高校在体制上与观念上,均未对台胞完全开放。
惠台政策有待落实
高校教师的晋升渠道,就是由讲师晋升为副教授,副教授再晋升为教授;少数科研大户,则可获聘为校级特聘教授,甚至是入选长江学者或千人计划;教师们的薪资待遇与研究经费,用天差地远来形容,当不为过。晋升职称与入选高层次人才的条件,除了须达到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外,主要是考核三类科研成果:一、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论文;二、主持多少省部级以上的研究计划;三、获得多少省部级以上研究成果奖项。
上述三项,又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最为重要;因为只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后,才有机会主持研究计划,才有机会获得省部级以上研究成果奖项。
由于僧极多,粥极少,核心期刊在大陆是稀缺资源;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成了绝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梦魇。一般来说,从事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科研工作者,人均5年以上才有机会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法学领域则为人均20年);这还没算上庞大的博士生(后)群体,以及实务界专家们的发表论文需求。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所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有些人是靠真本事;有些人是既靠关系,也靠本事;还有些人就是纯靠关系。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有不少大腕学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竟然达到数百篇;事有蹊跷,不言可喻。台籍教师身分敏感,在大陆几乎不可能进入真正「有用」的「圈子」;想要发表论文,只能是硬碰硬。不少台籍教师的学术水平相当高,但就算是满天撒网,也仍然收效甚微;长期无法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结果,就是职称原地踏步,聘期一到,因为完成不了科研任务,只好走人。许多台籍教师以前是在台湾流浪,现在则是在大陆流浪。
台籍教师大陆流浪
笔者相信,这样的情况出现,绝非大陆引进台籍教师的本意;台籍教师经常聚众诉苦:「大陆愿意让我们来教书,我们很感谢:但是没有为我们克服潜规则,让我们有一个相对公平的成长空间,使得我们生存长期陷入困境,用闽南语来讲,这就是好心办坏事。」笔者是过来人,极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形一直存在,因此诚挚建议当局关注此一问题的严重性,毕竟这些人都是高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与宣传能力。
上级领导若是能够协调主管期刊、项目、评奖3个单位予以配合,出台政策;台籍教师不必要求特殊待遇,可以按人口比例计算发表核心期刊篇数的份额,便能很大程度的改善台籍教师的艰难处境。
两岸统一的日程表已经逐渐浮现,这些具体问题正是判断两岸融合是否成功的关键性指标。我们由衷的期盼,也坚信,大陆当局一定会尽速为台籍教师的成长创造出实质的公平环境。
(作者为浙江大学两岸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