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看台湾》赴陆就学风靡全台 两岸大学竞争力逆转
学生赴陆读书意愿强烈,有校长形容学生「吃了秤铊铁了心」,就是要去大陆读书。图为北京大学。(资料照片)
近期单位来了一个新实习生林同学,正巧是笔者在台大的直系学弟。
系友相认分外亲切,便在下班后尽地主之谊,就近与学弟餐叙。在北大国关学院交换的他,由院里一位教授推荐来实习,言谈之中难掩一种年轻人对崭新环境自然的兴奋感。
「觉得北大教授都很猛,北京真的很有国际视野。」
「实习的第一天的感觉还蛮不错耶!可以练习英文,还能对各种政策增进了解。」
「不过我研究所应该会来这边读。」
……
听着学弟来京交换和实习的感想,遥想数年之前,自己也是在大三赴台交换,以及后来在台读研时期又到北大交流。
笔者在2011年赴台交换,那一年后来被称为「陆生元年」,也就是台湾开放大陆学生赴当地大学攻读正式学位的开始,此前两岸高校之间仅有一些交换、访问层次的合作。
那个时候,到台湾读书对大陆人来说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情,新鲜到你身边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还有这种可能性。
而大陆民众对台湾高校的认知也相当有限,也才会有陆生回来面试时被问到「台湾也有清华?是山寨的吗?」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
事实上,一直到现在将近七年过去,如果有人听说你在台湾读过书,仍然十有八九会认为你是去交流而非正式学位生。
也正是因为这种陌生和新鲜感,加之不少大陆学生从小对台湾的「特殊情结」,即使最初对赴台陆生的学历、籍贯等条件存在种种限制,陆生赴台的热情丝毫不减,并伴随蓝营执政时期两岸关系稳定、交流日渐密切的大背景,赴台人数呈现逐年攀升趋势。
记得最初申请赴台交换的时候,率先开放此类项目的多为985高校,且申请竞争激烈,尤其「国立」大学名额很少,通常每校只有两三个,总是一抢而空。
大学毕业前要申请读研的时候,竞争更为「惨烈」,几十位985毕业生争夺个别系所招生名额的情况常常存在,使笔者一度担心自己「没书读了」。
也是那几年间,在我的家乡泉州,每年希望报考台湾地区大学、研究生的人数直线上涨,通过各种渠道前来咨询的考生和家长络绎不绝,笔者也通过组建志愿者团队以尽可能提供帮助。
当时,基于台湾高校数量多、师资优良、性价比高等优势,笔者还乐观地期待随着两岸高教合作的不断深化,台湾「师资过剩,生源不足」和大陆「师资不足,生源密集」的结构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然而,短短几年间,两岸高等教育竞争力悄然逆转,从在台读研后期到现在回来工作,种种生活中或生活之外的迹象不断地提醒笔者这一点,让人想不注意都难。
毕业之前,在参加一次电视节目录制之后,台大毕业的主持人热情邀请笔者这位会讲闽南语的「陆生学弟」参加一场晚宴。
那次「误入」台湾精英阶层的经历有点出乎意料,席间几位学界、媒体资深人士纷纷聊到大陆近年来的突飞猛进和台湾的止步不前。
在谈到子女教育问题时,他们之中有的孩子刚刚考上美国常春藤名校,有的还在高中阶段,但却至少达成了一个共识:现在去大陆名校读书是比留在台湾更明智的选择,不止一位表示更希望孩子到北大、清华、复旦等大陆一线城市名校就读、发展。
而在说到台湾的教育时,在座不少表示失望。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位前辈直言:「坦白说,现在就连台大也不太行了。」
当时若非有两三位台大校友在场,只怕是要把台大的退步批得更厉害些。
同时,很直观的感觉也来自找笔者咨询赴台就学相关信息的人数锐减,不论通过网路或熟人介绍,对赴台读书感兴趣的学生和家长寥寥无几。
加之两岸关系的冷清和未来不确定性,考生若非经过深思熟虑,有清晰的目标或规画,笔者个人也通常不太建议做这个决定。
从数据来看,笔者家乡几个高中近两年赴台读书的学生人数的确大减,而台湾高校招收陆生的实际录取分数线也纷纷下降。
■「吃了秤铊铁了心」,就是要去大陆读书
与「陆生赴台」的降温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台生赴陆」的行情大涨。
今年,这一现象广受关注。
综合两岸媒体报导,由北到南,超越蓝绿,越来越多的台湾精英高中生选择用脚投票,纷纷向大陆各大学提出入学申请。
他表示,很多学校都支付全额奖学金,且今年又加码4年免住宿费,抢高分群学生相当积极。
而在桃园,跟复旦大学有渊源的复旦中学学生也抢着申请大陆名牌大学,人数超过40人,以顶标学生居多,不少学生一次申请五、六所,使得校长段台民感叹,学生「吃了秤铊铁了心」,就是要去大陆读书。
就连在传统的「绿色大本营」台南,情况也大同小异。
台南女中申请赴大陆读大学的学生从去年仅有2人,大涨到今年的20人。而台南一中往年赴大陆就学的学生屈指可数,今年申请人数同样暴增。
■两岸高校竞争力何以逆转?
回想起来,台生、陆生调转求学去向的这几年见证了一些关键的转折点。
首先,大陆高教投入伴随经济成长逐年攀升,如今顶尖的985大学经费预算不少已经超过台大,充裕的资金使得大陆名校在人才引进、科研方面更为从容,世界排名稳步提升。
其次,大陆巨大的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压力,包括一线城市与国际接轨的发展水平,对力求上进的台湾青年来说颇具吸引力。
而目前的台湾,经济上仍未见可喜的大环境转机,政府议事、决策效率不彰,民意支持度持续下降,青年低薪问题迟迟难以改善。
另一方面,台湾近来教育问题频出,诸如台大校长因政治干预迟迟不能上任等乱象,也被学生及家长看在眼里,难免对台湾教育失望,产生台生赴陆的推力。
而大陆方面又进一步降低台生申请门坎,加之惠台政策的出台,都是台生赴陆的拉力。
反观 「陆生赴台」,开始虽对陆生学历、籍贯限制重重,仍吸引大量高中生报考私立大学,以及众多985名校毕业生申请国、私立研究所,台清交成等名校一票难求。
然而,即便后来学历、籍贯限制不断放宽,陆生申请热度却不升反降,几乎算是「还没流行起来就走向过时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两岸高教实力对比的确发生结构性变化,当大陆名校实力不断成长,台湾高校却原地踏步的时候,陆生选择留在大陆是情理之中。
事实上,近几年,大陆境外留学生毕业后回国的比例也已经超过留在国外的比例,「人才回流」成为趋势。
另一方面,两岸关系大环境的冷清也令陆生及家长产生忧虑,赴台求学期间的环境,以及毕业之后的职业发展空间都是现实问题。
■「逆转」之后的未来几何?
总的来说,台生赴陆正夯与陆生赴台降温,两相比较之下,两岸高教竞争力的悄然逆转可见一斑。
除了林学弟之外,日前与一位曾赴台湾中兴大学交换,现于大陆某高校教书的青年教师聚餐,同样聊到这一话题。
显而易见的是,以前由于特殊政策,加之台湾对大陆仍有学术水平和心理上的优势,台生到大陆读书相对冷门,上北大清华也不是什么难事,现在报名的资优生多了,竞争越来越激烈。
记得当初与系上台湾同学、学弟妹一起到北大交流期间,大家还曾就此有过讨论。
在当时,台湾最好的学生极少选择到大陆就读,甚至是在台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有不少能进入大陆一流名校。
而就笔者所知,前几年台大申请出境交换、访问的数据显示,在台大学生的志愿选择上,北大清华等大陆学校确实排名靠后。
而现在,正如今年台湾高中生赴陆热情高涨,而像林学弟这样表现活跃的台大学生,越来越被大陆高校吸引,他们对大陆的大学带有好感,也对将来在大陆发展的广阔空间满怀期待。
反倒是以前陆生想去台湾读书很难,现在容易多了,台湾对陆生的吸引力却大不如前。
■学弟充满期待的眼神
餐叙后回家途中,林学弟在地铁站与我道别之前,我们最后说到的话题是关于他在单位的实习。
他说自己只有周四周五两天能来上班,「因为其他几天都要上课啊!」在他看来,交换学期当然也要好好玩,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不过就像他自己所言:「既然来北大交换,就不希望只有出去玩。」为了今后更大的发展空间,学弟希望能够同时保持学业与实习的强度。
他谈论自己刚刚开始不久的北京生活,以及展望未来时的那种充满期待的眼神不禁令人感慨。
感慨几年间,两岸多少变化;感慨现在的台湾,是否能为这些渴望成长的年轻人找回未来;当然也感慨,即使陆生赴台的黄金期一去不复返,待两岸关系柳暗花明之后,台湾是否还能成为大陆学生求学,乃至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的、安心的,或许仍然有些特别的选择呢?
是否有朝一日,两岸的大学、两岸的同龄人,能够真正取长补短,通力合作呢?
(洪鑫诚/台湾大学毕业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