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报告: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增长13%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7月25日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0》测算称,截至2019年底,用来度量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实际使用程度的综合指标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达到3.03,同比增长13.2%,在世界经济贸易结构变迁和国际货币格局调整中保持定力

“十年前,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几乎完全空白,RII只有0.02。目前,人民币位列全球第六大支付货币,也是国际贸易、国际投融资的主要计价货币和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报告称,“同时,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较过往稳步上升态势呈现出更多波动、更大调整。”

报告指出,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有四大驱动力:

中国经济稳中有进,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坚实后盾

中国金融体系加速开放并与国际接轨,为人民币国际化开闸放水

跨境及国际使用政策与基础设施完善优化,为人民币国际化减除障碍

全球新一轮降息潮,为人民币国际投资增添吸引力

报告称,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稳中有进,但总体增速放缓,面临一些外部挑战内源缺陷:

一是外部环境更加严峻。

2019年,国际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全球贸易增速低于经济增长,直接投资连续四年萎缩,中国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外部环境紧张多变。美国频繁打压中国,对人民币汇率及使用造成较大干扰。

2019年,人民币汇率、市场情绪中美贸易摩擦极为敏感,全年汇率波动率维持在4.44%左右,高于上年平均水平。8至9月初,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美国财政部宣布中国为汇率操纵国,人民币汇率冲破7.18水平,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一度从第五位回落至第六位。

二是国际货币竞争更加激烈。

主要货币凭借低利率乃至负利率,巩固全球流动性供给垄断地位。2019年,随着美联储三次降息,美元流动性供给(债券+信贷)增速由一季度的3.7%重回5.7%水平;欧元在负利率下成为全球负债的首选货币,流动性供给增速保持在9%左右。相较而言,人民币海外流动性供给增长较慢,甚至出现萎缩,受到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的份额挤压。

此外,由于网络外部性,国际主体对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短期内难以突破。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越大,国际金融市场越动荡,美元的垄断地位愈加巩固。未来,如何突破美元等主要货币的使用惯性,建立人民币的网络效应,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升全球金融资源调配能力,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深化发展的关键,

三是离岸人民币市场有待深化发展。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由贸易结算为主转向贸易、金融双轮驱动,但国际循环路径仍不够顺畅。通过贸易与直接投资流出的人民币并未沉淀、转化,而大量兑换为美元等主要货币使用,境外人民币缺乏保值增值渠道。离岸市场本可以为全球人民币使用提供资金池与投融资平台。

然而,2015年以来离岸人民币市场陷入低迷。截至2019年末,香港地区人民币存款规模6322.07亿元,较2015年初减少了35.6%,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市场也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致使境外人民币“干涸”。总体来看,人民币国际循环路径不健全,离岸市场有待重启和深化发展。

四是提升金融管理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RII变化可以发现,金融交易驱动力强劲但波动大、潜在风险高。在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加速金融业开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在人民币国际使用中,真实交易与投机动机并存,在岸与离岸市场共振,价格直接影响各类主体币种选择、资金流向,恐慌情绪或将时而出现,这就要求我国具备与之匹配的风险评估与处置能力、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预期引导能力。未来,健全金融治理体系、切实发挥宏观审慎管理作用,是人民币国际化乃至中国金融开放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