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打破卸任总统过街老鼠魔咒
两岸关系将是蔡总统第二任期绕不过去的坎,随着疫苗施打普及化,新冠疫情可望逐渐消退,不只两岸交流问题将浮上台面,民进党在失去疫情保护伞后,如何摆脱民粹主义,理顺两岸关系、确保国家安全与繁荣,将是极大的考验。
解读民调数据可以发现,蔡英文满意度略降、不满意度骤升,但满意度依然过半,主要原因在疫情控制得当。从台湾民意基金会民调数据来看,将满意度扣去不满意度,蔡政府防疫满意度净值高达71%,与防疫相关的纾困也有54%,两者遥遥领先其他项目。至于被认定2020胜选关键因素的两岸表现,净值仅17.2%,不但居后段班,与去年2月60.7%的净值相较,民心向背非常清楚;民进党的调查同样显示,蔡英文的满意度将近一半贡献来自防疫,两岸关系只占8%。从此来看,蔡英文的民意支持基础已与2020大选时大为不同,民众不再热烈支持民进党政府的两岸政策。
失疫情保护伞后的考验
蔡总统的民意支持基础从两岸转变为防疫,更深层的意涵是民心改变了,许多民众不再支持蔡政府的两岸作为,选举燃起的「抗中保台」民粹主义已悄悄结束,民意回归正常。日前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民调也指出,在「和平」与「对抗」之间,高达90.4%的民众选择前者,仅有2.6%支持后者;赞成两岸人民多交流往来的台湾民众达81.4%。两岸和平交流才是主流民意;支持两岸对抗成为少数。
蔡政府的支持率极大比例来自防疫得当,一旦疫情趋缓,失去疫情保护伞后,合理推测蔡英文的满意度将开始下滑。中共五中全会确认「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调,大陆不会实现武统,但不会放松对台军事压力,加上大陆分别与东亚、东南亚、澳纽等国家签署RCEP、与欧盟签署投资协定,对外市场大开放,肥美的内需市场将是企业家的希望,蔡政府若继续抗中,不努力与大陆对话破冰,蔡政府的民意走向势必继续下探,重复2018年地方选举戏码。要知道,当时包括郑文灿和黄伟哲等地方诸侯,都曾委婉表达对蔡政府2016~2018年两岸政策的不同意见,认为应当顺应民心、深化两岸交流。
蔡总统显然了解民意取向,元旦演说释出讯号,表示愿意在符合对等尊严原则下与北京共同促成有意义的对话,并声称等疫情受到有效控制时,期待两岸逐步恢复交流,增加理解、减少误解。「有意义的对话」是老生常谈,但将疫情与两岸交流挂勾倒是新意。浅层来说,当初中断两岸交流的关键正是疫情。当疫情趋缓,交流随之恢复也是理所当然;但深层来说,去年初两岸交流断得如此彻底、如此让人寒心,并非疫情而是政治。即使疫情趋缓,浅层的两岸交流恢复正常,但深层政治造成的伤害并非三言两语可以愈合。民进党须正视民粹主义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否则浅层的两岸交流恢复后,反而可能对深层的两岸关系造成伤害。
台湾民意对撞的深层因素,是蔡英文总统必须处理的问题。大陆太大、台湾太小,两岸距离太近、经济关系又太紧密,台湾不能逃避大陆存在的事实。抗中保台是一种选择、和平交流是另一种选择,每一个中华民国国民都有选择权,2020年选民做出选择,给了民进党执行抗中保台路线的机会,不到1年后,蔡政府两岸路线的满意度已大幅下降,将迫使蔡总统做出改变。
处理民粹及党路线问题
如何改变,是一个战略问题,涉及绿营如何处理民粹及党内路线的问题。若拒不处理,就要与支持两岸和平交流路线的民意对抗,若美中由川普时代激烈的「对抗关系」转向拜登时代的「竞争中有合作关系」,民进党的抗中保台政策将受到更严厉检验。这是蔡英文的烫手山芋,更是民进党的共业,尊重民意趋向或逆风而行,就在党高层一念之间。
进入2021年,结束的不只是蔡英文的蜜月期,也是总统大选卷起的抗中保台浪潮。告别2020年,希望不只送走严峻的疫情时光,更要挥别民粹主义威胁。中道理性、两岸和平是多数人心的主轴,激情过后,国家与社会需要的是安定、繁荣与发展,唯有正视民心趋向,蔡英文才能在4年后华丽下台,打破卸任总统的过街老鼠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