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痛常被误认妈妈手!其实是…隔间症候群

隔间症候群患者,在手腕近端靠近桡骨茎突会有疼痛与肿胀感,按压也会引起疼痛。(达志影像/shutterstock)

许多手腕疼痛的患者,常常以为自己是妈妈手,但其实许多的疾病都会造成手腕疼痛,俗称妈妈手的狄奎凡氏症也是其中之一,而鲜少听到的隔间症候群也会引发相似部位的疼痛,若没有多加注意,并不易区分两者差别。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阳明院区复健科主治医师丁睿宇表示,隔间症候群其他名称包括桨手腕、交叉症候群、吱吱手腕等,主要影响手腕背侧伸腕肌腱第一与第二隔间,此疾病被认为是第一隔间的拇指外展长肌及伸拇指短肌在往手部延伸时会跨过第二隔间的桡侧伸腕长短肌肌腱,在反复的摩擦下导致肌腱滑膜炎,患者会在手腕桡侧茎突的疼痛,与妈妈手的位置相近;不过,妈妈手是第一隔间的两条肌腱产生狭窄性的肌腱滑膜炎造成。

隔间症候群常发生在需要重复手腕屈曲伸直的人身上,像是从事划船、滑雪球拍运动骑马的人也比较容易发生。男性女性并不会有发生率上的差异,但妈妈手较常发生于女性;此外,隔间症候群的患者,在手腕近端靠近桡骨茎突会有疼痛与肿胀感,按压也会引起疼痛,患者在手腕、大拇指伸直时也会感到疼痛且有摩擦声。

丁睿宇指出,隔间症候群为一个临床诊断,临床上会检查手腕的疼痛部位、手腕的活动度、手腕的肿胀区域等,以得到正确诊断。隔间症候群本身有个特殊症状就是会有爆裂音的产生,尤其是在手臂旋前、旋后时发出,此点可与妈妈手做区隔超音波检查也能协助诊断,以肌腱滑囊发炎的位置进行明确诊断。

隔间症候群的治疗以保守型治疗为主,包含休息与活动型态改变,药物可选择非类固醇止痛药、普拿疼等。夜间使用辅具暂时固定手腕,若保守型治疗无效后,可以考虑接受局部类固醇注射来减低发炎改善症状。

目前复健治疗对于隔间症候群没有何种方式最有效的定论,但可以透过逐步的伸展拇指外展长肌、伸拇指短肌、桡侧伸腕长短肌肌腱,同时松动手肘、手腕的关节都能逐步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