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急先锋 战疫亮点

参与疫情记者会的手语译员打出「防疫加油」手语,李振辉(左起)打「疾病」、林亚秀打「对抗」。(陈怡诚摄)

参与疫情记者会的手语翻译员打出「防疫加油」手语,王兴嫱打「加油」。(张铠乙摄)

每天追疫情记者会,好奇过旁边穿紫背心的手语翻译员到底在比什么手语吗?因为一段BBC记者的英文问题,意外让手语翻译员李振辉声名大噪。被忽视多年,2018年才正式被文化部纳入国家语言的「台湾手语」,最近频频跃上主流媒体版面,投入手译30年的李振辉笑说,虽然有点讶异,但若能借此让大众更认识台湾手语,那就再好也不过。

李振辉育人才 助建手语检定

手语名字「七眉」的李振辉表示,他就读建中时,因为同学参加手语社,开始钻研手语,三天两头往学校附近的中华民国聋人手语研究会(现为中华民国聋人协会)跑,认识就读台北启聪学校的聋人朋友,帮他们辅导课业,「刚开始每次去聋协,心里都很震撼,就好像他们才听得见声音,我却是聋人一样,因为虽然我照着手语教材学了,还是常常看不懂他们在打什么。」

为了能和聋人顺利沟通,李振辉眼明手快,边看边学,就读台大法律系之后,还成为淡江手语社的指导老师。研究台湾手语的美国语言学学者史文汉多次来台演讲,就是由李振辉担任手语翻译。后来台北市劳工局首度开出手语翻译员缺额,他顺利录取,进入公部门协助建立台湾的手语翻译技能检定考试制度培育出许多手译员后辈

王兴嫱学沟通 创戏手工作坊

另一位参与疫情记者会的手语翻译员王兴嫱,一头深蓝色短发、表情生动,特别亮眼。王兴嫱的手语名字是「墙」和「女性」,最初因《五灯奖节目对手语歌产生兴趣,就读铭传商专(现为铭传大学)时加入手语社,后来接触启聪学校的聋人,才发现表演手语和聋人之间沟通的自然手语不同,「虽然手语歌很漂亮,但我还是想学怎么跟聋人沟通。」

后来王兴嫱与先生创办「戏手工作坊」,在许多大学、高中手语社和社区大学开班教手语,现在也是客家电视台的手语新闻主播,投入手译工作28年。

林亚秀下苦工 换角度看世界

有17年手语翻译资历的林亚秀,手语名字是「亚」和「女性」。就读成大中文系时加入学校的手语社学手语。一开始只是兴趣,后来在中文系老师、曾创办「台北聋剧团」的剧场导演汪其楣引介下,认识聋人朋友,让她开始学习用自然手语与聋人沟通。

林亚秀在大学毕业后,因缘际会下决定北上参加手语翻译培训课程,从一开始只能硬着头皮翻译,还被聋人嫌弃,到后来能顺利完成任务,下尽苦工练习,成为专职的手译员,「我把每一次的翻译都当作新的学习。对我来说,手语是另一种看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