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绚慧/妈宝的诞生:父母子女间的心理游戏
▲甚么是妈宝?在对方的口语里,总离不开「我妈妈说⋯」、「我妈妈不会高兴⋯」、「我妈妈不喜欢⋯」。小从填科系、选学校的远近、选女朋友、选职业及工作地,甚至考虑要不要自己独立独居。(示意图/翻摄自pixabay)
●苏绚慧/璞成心理学堂创办人暨总监,璞成心遇空间心理咨商所所长,心理丛书作家。
日前有一则新闻中国大陆的天津大学,为了让大一新生的家长方便,从2012年起每年提供爱心帐篷,让学生家长短期住宿;其中一名杨姓男大生,入住宿舍时备齐所有物品,但他的母亲就住在体育馆内的帐篷内,随时帮儿子伺候。而其中一名老家在中国中部省分的18岁杨姓男大生,这个月5日也进入天津大学成为大一新鲜人。老家务农的他,母亲特地远道而来,住进离他宿舍几百公尺体育馆内的深蓝色帐篷里,不但随时帮儿子准备泡面,还会购买其他生活用品,并帮忙擦拭宿舍地板。看到母亲这样做,杨姓男大生说,「我妈在,我比较安心。我从没离家这么远过。」
妈宝如何诞生?
这样的新闻,看在老一代人眼中,或许有些匪夷所思,但在现代社会却比比可见,也就是我们台湾俗称的「妈宝」。这些人不见得是青少年,生理年龄已经三、四十岁的人,也就是生理上或社会阶层上,应该是个「成人」的人了。我们现在要探讨的就是,为何会有这样的一群所谓「妈宝」的诞生呢?
以我在专业工作的观察中,觉察到的是:控制型和拯救型父母,最容易养出妈宝。或许这样的一句话太过决断,但是仔细想想。在这样瞬息万变、资讯爆炸的世代,现代人在承担责任及面对自己人生的前进,遇到不少困难及阻碍。在我的专业工作领域中,遇到的许多的人,所谈及的个人内在或生活困扰中,都不免有焦虑和恐惧的议题,害怕自己选错路,烦忧无法承受人生的重责大任。
幸而我一再看见许多前来参加课程或咨商的人,是勇于面对自己问题,及愿意尝试学习的。他们的内在都想要成长,愿意让自我锻炼承担力,并且具有自信和稳定的自尊。所以他们不畏面对自己的脆弱、困难以及堪以比拟剜肉清创的痛苦,也要改变自己目前停滞不前,或如发臭死水的生命,为自己找出一条活路。
想当宝宝又爱抱怨被控制
然而,的确有些人,却是背道而行,不随着生理年龄让心理年龄有一致的成长,反而停滞在「宝宝」的状态,全能式的依赖,无法离开父母,将父母视为生命活着最需要仰望及依赖的对象。不但可以尽情享受父母的给予,也乐于做一个凡事无能的孩子。这样的人和内心保持纯真和创意不同,而是刻意地让自己不要长大,因为他清楚明白「长大」以后,自己就必须独立、必须自我承担。他宁可放弃「真实自由」的责任,也要停留在妈妈的襁褓里,或是不愿意真的剪断和母亲相连的脐带。
在他的口语里,总离不开「我妈妈说⋯」、「我妈妈不会高兴⋯」、「我妈妈不喜欢⋯」。小从填科系、选学校的远近、选女朋友、选职业及工作地,甚至考虑要不要自己独立独居,他都会想到自己可能无法做什么、无法处理什么、不能跟别人沟通什么⋯所以,最后,都是妈妈出面解决,妈妈出手搞定。谈交往、谈分手、谈就职、谈离职、谈升迁、谈福利、谈合约、谈为何迟到或旷职⋯都是妈妈当代理者,他只要处于「宝宝不开心,宝宝不说」,其它的事情,就是别人要处理的。
而吊诡地是,这样的人他有时却厌恶和指控被父母的亲情绑架、勒索、控制,可是实际上的他,又无法摆脱依赖父母及他人为他安排、承担的惯性。所以他无意识的停留在抱怨,不断地感觉被控制、勒索的伤害中,却又必须留在父母身边,索取慰藉和供应中,无限循环这样的心理游戏。
生命需要历练,更需要一些承担挫折的学习,甚至需要经历过跌跌撞撞的经验来丰厚自己。身为父母(主要教养者)真正要教孩子的,是处理事务及面对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替他做,为他想,再叫他躲在背后就可以了。
一场父母子女间的心理游戏
害怕孩子吃苦或无法接受孩子离巢的父母,就会以拯救和控制的行为,塑造一个永恒的「宝宝」在身边。虽然他们口中一样也会抱怨孩子的依赖,但其实内心下意识地顺从着自己设定的心理游戏,所以「妈宝的诞生」一定也有父母的责任和企图。一个需要自我价值感的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价值感需求,胜过协助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价值感。他们更不希望孩子成熟独立,那么这孩子就会羽翼丰厚,会离开他们的手掌心,甚至有如脱线风筝,飞向自己想去的地方,而他们所剩的就只有自己,他们又是无法安排和面对自己自我的老人,光是想像都能足够让他们不寒而栗。于是他们和孩子只能一起合力演出一场又一场永不落幕的「妈宝诞生记」,虽哀怨却也乐此不疲。
热门点阅》►苏绚慧/常自责、有罪恶感的人:心中都有个受伤的孩子►苏绚慧/走过亲密关系的阴天与晴天►苏绚慧/保有赤子之心,不等于维持幼稚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