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罹下咽癌得全喉切除 靠食道语「重新学会说话」
▲无喉者复声协会理事长、北荣耳鼻喉头颈医学部主任朱本元(左)与副秘书长、下咽癌病友张其忠(右)。(图/记者洪巧蓝摄)
64岁的张其忠,20多年前因为罹患下咽癌得进行全喉切除手术保命,无法言语让他陷入低潮,后来花了一年时间进行言语复健,终于能以食道语发声、进而与人对话。中华民国无喉者复声协会指出,全台约有1000多名无喉者,仅有约200~300人进行言语复健,其实只要透过学习,是有机会可以重新用声音与外界对话。
台湾每年约有1800多名新增咽喉癌患者,近年来医疗技术进步,全喉切除手术的案例逐年减少,但每年仍然有接近百名患者得接受手术。中华民国无喉者复声协会今(28)日在台北荣总举办「乐活新声-重新启航」无喉者演讲比赛,邀请60位无喉者分享抗癌的心路历程和学习食道语的甘苦谈。
无喉者复声协会理事长、北荣耳鼻喉头颈医学部主任朱本元指出,在全喉切除之后,患者会立即失去喉头的发声机能,想说话而没有声音,身心因此遭受巨大的改变,家庭生计与社交生活也受到重大影响。
▲「乐活新声-重新启航」无喉者演讲比赛。(图/无喉者复声协会提供)
在协会担任副秘书长的病友张其忠,说话时外表看起来自然,但发出的声音低沈且略带有气音,那是因为他每句话语都是透过食道来发声。
他接受访问时表示,自己曾担任贸易公司业务经理,因工作关系常需要应酬,渐渐养成抽烟喝酒的习惯。后因声音沙哑半年没有痊愈才到医院就医,竟被诊断为下咽癌第四期,他永远记得当告知需进行全喉切除手术以保性命时,全家人伤心落泪的场景。
张其忠表示,刚动完手术曾经对人生未来的态度非常消极,因为不能说话,经常感到自卑,甚至因为无法顺利沟通而生气,原本业务工作也因此停摆;后来在朋友的鼓励和复声协会团体的支持,他开始积极进行言语复健。
张其中分享,食道语的发声就有如「打嗝」,再配合口腔动作来发出不同声音,在经过一年多的练习,他才顺利掌握食道语的发声,也感念受到帮助,张其忠一口答应加入协会帮忙,以自身经验分享,鼓励失去喉咙的患者不要自我封闭。
▲无喉者演讲比赛活动,让病友透过这个机会互相交流、打气鼓励。(图/无喉者复声协会提供)
朱本元表示,无喉者重新恢复说话功能的方式可分为「食道语」、「气动式助讲器」以及「电动式助讲器」,但国内仍约有2/3无喉者并没有接触言语复健。
张其忠说,使用食道语讲话最为自然且方便,但缺点是需要耗时学习,当动完手术等待伤口稳定、恢复重新进食之后,约术后3个月可以开始学习,大多得花上1~2年时间来掌握发声方法。
在协会担任讲师的病友林黄混指出,即便没有时间或者学不会食道语,使用助讲器约花两周时间就可以恢复言语功能,实在不用放弃。
林黄混今年61岁,说得一口流畅的食道语,他受访表示,自己是做生意的,也曾烟酒槟榔样样来,14年前被确认罹患下咽癌晚期进行全喉切除,但仍希望事业持续且用言语与人互动,在讲师的协助下学仅6个月就学会食道语。也因为他的天赋,让老师说出一句很经典的话:「我等了你18年!」现在他也在协会中担任讲师,帮助无喉者言语复健。
朱本元提醒,咽喉癌最主要的危险因子不外乎吸烟、喝酒、嚼食槟榔,想要远离咽喉癌,一定要避免这些习惯。至于真的罹病晚期需全喉切除,也可以到无喉者复声协会参与言语复健班,重拾与他人对话的能力。
中华民国无喉者复声协会于民国75年由台北荣总耳鼻喉部前部主任张斌教授成立,主要宗旨在协助无喉者进行嗓音复健,借由病友间的相互扶持,让生活逐渐恢复正轨,重新走入社会。108年5月朱本元接任第十二任理事长,继续为无喉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