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文学奖 青贫世代议题夯
台北文学奖26日举行颁奖典礼,文坛前辈新人齐聚一堂,共颁发22个奖项、总奖金253万元。摊开参赛作品,青贫世代是本届热门话题,啃老族、蜗居、搬运工等通通入文,活动也邀请丝竹空爵士乐团、三十舞蹈剧场演绎得奖创作。
投稿数 创近年新高
台北文学奖今年迈入第20个年头,要求作品聚焦台北经验及城市变化。今年分为小说、散文、现代诗、古典诗、舞台剧本及文学年金奖助计划等6类项目,吸引来自世界各地共1558件作品竞逐,创近年投稿数新高,最终评选出22件作品,「青贫世代」的生活经验,更是今年最常见的创作题材。
此次首奖名单不乏文坛新秀,散文类得主洪于珺作品〈老派少女购物路线〉描写大稻埕、迪化街、永乐市场等老台北经典路线,首次投稿即获选;小说类首奖则由李奕樵〈鸽之舞〉夺下,将医学伦理议题推衍至人与动物之间;现代诗则由描写城市中的生活及劳动的〈迁徙〉出线。
文学年金 鼓励创作
文学年金奖助计划由瞇《涤这个不正常的人》及李屏瑶《同志百工图》入围,关注啃老族、同志族群;年金类得主则由新锐作家廖宣惠的《飞羽集》夺得最终决审奖项。
评审代表廖玉蕙表示,今年不少作品以「台北居大不易」出发,尤其是青贫世代的居住问题,有人描写在顶楼加盖的套房谈恋爱、跟室友抢洗衣机的窘境;作品〈我不是文青〉刻画文青逛展览、看书展因要收费处处碰壁的颓废感,十分有趣。她也呼吁遗珠之憾可以持续创作。
文化局长钟永丰表示,台北文学奖分为竞赛及年金两大类,其中文学年金提供创作者实质的鼓励与支持,骆以军、钟文音、廖鸿基等多位作家皆受益,得奖作品可至官网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