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鲷的不平之鸣

李武忠

我的祖先在1946年漂洋过海被带进台湾落地生根,为纪念两位引进者吴振辉郭启彰先生特命名为吴郭鱼,后被改为台湾鲷。当初在台湾不甚富裕的年代我们成为一般家庭餐桌上佳肴,也是重要的动物性蛋白质来源,一直默默喂养着台湾的庶民社会,那时的台湾人对我们充满感激。然而随着台湾经济起飞,人民生活水准提升,坊间开始误传我们是吃粪便长大食用卫生安全堪虑,加以养殖环境不佳造成我们身上带有一股浓浓的臭土味,开始受到消费者嫌弃,也逐渐从有钱人的餐桌上消失,沦为台湾低经济价值的养殖鱼种无法行销国外,为台湾人争取外汇,还揹上生态破坏者的骂名。

在沉寂多年之后,透过商人灵活的行销策略我们被更名为「潮鲷」以生食等级送出国外,在日本市场受到极大的好评,售价高出吴郭鱼好几倍,让我们一夕间暴红从丑小鸭天鹅。就这样我们成为政府官员宠儿,不仅把我们选为水产品中唯一的旗舰产业,让我们在同侪中扬眉吐气,还带我们到处出国展示,好不风光,成为另类的台湾之光,不少政客、商人和学者抢着沾光。业界为摆脱吴郭鱼在国外属低价鱼种的既有印象,也把经过改良的我们更名为台湾鲷,期待改名后能一跃龙门。

只是好梦由来最易醒。政府官员们的态度如春天的气候般善变,不知何故我们不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一脚被踢出镁光灯焦点之外,而原先高居美国市场首位的荣光也被来自中国大陆的「亲戚」(罗非鱼)所取代,还被排拒在新兴的欧盟市场之外不得其门而入,却不见昔日政府官员们的关爱眼神与积极作为,外销不顺畅导致我们身价暴跌,让照顾我们的主人眉头深锁终日望鱼塭兴叹,而我们也再度变回了丑小鸭,少被人提及。昔日把我们捧上天的政府官员如今琵琶别抱,力捧起昔日手下败将(被排除在旗舰产业之外)的石斑鱼来,听主人们闲聊时抱怨说是因为两岸签订ECFA,石斑鱼被选为宣传样板,原先把我们捧在手掌心的官员纷纷见风转舵,改吹捧起石斑鱼来,把资源改投在石斑鱼身上,似乎早已遗忘了我们的存在和曾有的贡献(至少让那些官员官途顺遂)。

此时才想起「海鲡前辈在我们最风光的时候曾提醒我们,台湾官员们最会见风转舵,也最无情无义要小心,别相信这些人的甜言蜜语,以免真心换绝情。当时还以为海鲡前辈是因为妒嫉我们才会说那些话,如今看来这一切都是真的。有了这种椎心之痛,真不希望还有下一个与我们同样命运,步上我们后尘的样板鱼种!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