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原来没有超前部署 疫情未达高峰 短时间难清零(黄韵如、郑如韵)

黄韵如/教授,国立台湾大学医学系教授暨防疫科学研究中心国际合作计划主持人● 郑如韵/任职台湾大学防疫科学研究中心

2021 年 5 月 15 日,行政院紧急召开记者会所公布的本土感染数字,对全体人民投出了震撼弹——180 例本土新确诊案例。

脸书、Twitter、Instagram 各大的社群、新闻媒体中,我们看见了许多人,一个一个的从台湾防疫奇迹中醒过来。

大家赫然看见,原来台湾没有真正超前部署

大家也才发现,台湾没有好好利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居安思危。我们一直不愿意面对有大量筛检的可能,困在检测会带来可能的伪阴性与伪阳性的思考框架中,而没有进一步思考该怎么对于筛检分流以及扩充筛检量能做出计划。

赖坤成施打联亚二期疫苗试验;联亚、高端力拼7月底开打。(图/记者蔡玟君摄)

我们没有把本土开发国产疫苗和向外采购疫苗视为同等重要的策略,甚或认为在疫情稳定之下能够好整以暇地等待国产疫苗,造成的结果是国际疫苗采购的策略持续模糊,仅按照过去采购常规儿童疫苗的层级在面对这场世纪大疫。

我们看着国际疫情延烧,庆幸着生活在一个偏安角落的平行世界,却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为了对抗这场疫情,已经发生了跳跃式的改变,疫后的一切将不会再回归到过去,而是进入一个新常态。

疫情初始,我们推出许多具有前瞻性的科技防疫作为,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让国际惊艳。但在经历人事更迭之后,我们似乎又跌回 18 年前那个还未高度依赖科技的年代,甚至还对于国际前沿的研发视而不见。

▲台湾社交距离APP。(图/记者翻摄)

我们当中许多忧心忡忡的人们,不只一次试着大声疾呼建议我们能考虑什么、该预备什么,但在这些人的勇敢谏言后,常常得到的是我们酸言酸语的回敬,而让愿意发声的人,音量越来越微弱。

过去的一年,我们有意无意地压制了许多与眼前看似的美好相左的声音。

我们,集体让台湾错过了能脱胎换骨的契机。

在当头棒喝之后,现在的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对疫情合理的期待依照目前基本传染数(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R0,意指每个感染者传染给多少人的平均数据)的趋势,事实上短期内很难达成清零的目标。

这并非是对于台湾人民的防疫意识不具信心,而是对于万华芦洲等现在已有明确证据支持的感染热区内,那些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以及文化脉络,加上该地部分居民所认知到的「防疫意识」的资讯及知识落差的限制,所得出的理性评估。

▲北市环保局与国军33化学兵群于万华进行全区第二波大消毒。(图/记者周宸亘摄)

医疗量能与人民遵守政府防疫规定的态度与台湾类似的新加坡来说,在去年四月的社区感染(排除移工宿舍疫情)每日确诊数落在20至60例的状况之下,实施封城阻断措施之后,历经两个月才能将疫情压制成每日确诊数小于10 例,进而逐渐解封。

以目前台湾的疫情还未达到高峰的状况,过度期待在某个时限内达成清零,是有违疫情流行曲线经验的,反而会让我们过于轻忽此刻疫情的严峻。

因此做好有短中期抗疫的准备,但保持对于疫情控制的审慎正向,应是我们目前能有的态度。

加紧脚步调度人力 维持并扩充筛检量能

2021 年 5 月 16 日,双北宣布进入三级警戒的第二天,本土病例数来到 206。

令人扼腕的是最小的感染者小于五岁,最让人意外的是感染者中有 4 月 5 日就出现症状的人,搭配上过往台湾输出在国外检出的无症状个案,不难怀疑病毒其实已经在社区潜伏一阵子了,春假的人流和对于防疫措施的疲软,创造了很好的病毒传播途径。

目前双台北市政府在热区内设置筛检站,以抗原快筛搭配 PCR 确诊,这个策略是正确的,但目前的瓶颈在于各个筛检站已呈现爆满的状况。

▲台北新设第五筛检站排队状况艋舺大道与西园路路口。(图/记者陈焕丞摄)

每日的筛检以发号码牌来进行,以早午晚粗略推估人数的方式,让民众回家之后再依据号码分批前往筛检,许多待筛检的民众扑空,这不但减缓确诊的速度,也增加潜在足迹往返的额外暴露。可以考虑利用过去已经相当成功的口罩地图App,改写成社区筛检站与周边接受民众前往筛检的医疗院所数位预约工具。

细胞简讯发送60万通来计算,若有一成的民众有症状需要筛检,需要处理6万名,这还不包括从确诊者疫调出的密切接触者的筛检。若目标要在一周内完成,筛检站与周边医疗院所合并的单日量能必须达到1万例以上。

要在前线因应这样的人力,只靠着市立联医的急诊医护是不够的,除了调度市立联医其他单位的医护人力排班支援,另一个可考虑的作法是在目前双北各大医院进行常规医疗降载时,调度非紧急医疗需求科别的医护人员排班支援筛检站,这样的作法在新加坡于移工宿舍疫情大爆发时曾经做过,配合PPE穿脱以及采检的速成教育训练,能够成功缓解前线紧绷的人力。

▲板桥亚东医院急诊室门口民众排队筛检。(图/记者吕佳贤摄)

若疫情持续扩大,可以进一步考虑在社区的基层诊所建立卫星筛检站,进一步分流。

另外,或许是基于医疗法的限制,筛检站需要配置一名医师,在疫情爆发的紧急应变时期,是否可以对于医疗行为必须由医师执行的规范做出弹性,许多资深的护理人员应当能够单兵处置,对于宝贵的医疗人力做更优化的配置。

在实验室后端,医检师的人力支援也必须跟着扩充,医检师公会可以考虑配合动员已退下岗位的会员,加入支援行列。若疫情继续扩大,下一步可以考虑征召有操作经验的生科系所研究生,进一步支援。这样的做法,在欧美疫情紧绷的时候都曾经做过。

针对筛检耗材试剂的量能,目前幸运的是,国际疫情降温,筛检所需的棉棒试剂等等的供应应当不会短缺,但仍需要即刻盘点库存与进货进度。

利用科技帮助确诊者等待候床时的医疗需求

目前一些轻症的确诊者,因为床位调度的协调,必须先就地在家进行隔离。这对于确诊者以及家人而言,在面对疾病时是很大的压力。虽说成为了确诊个案,大多感染症状轻微,休养后可自行康复,但以台湾目前的确诊量,应当还未走到欧美疫情高峰时的完全在家自我疗养的地步。

可能的作法是,利用穿戴式装置监测这些轻症患者的生命征象,台湾已有许多远端数位健康监测的研发,企业若能发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捐赠可供使用的装置,将能填补这段待床期的健康需求。

强烈建议医院采取常规筛检慎防院内感染 保障医疗及相关从业人员生命安全

以我们上一篇云论中提到的新加坡陈笃生医院的院内感染事件,医院针对院内感染进行严密的筛检措施。

▲新加坡陈笃生医院(Tan Tock Seng Hospital, TTSH)。(图/路透)

我们建议台湾不妨也参考陈笃生医院的做法,进行医务及相关人员的常规筛检。在发生院内感染的陈笃生医院,将暴露在院内感染风险区域的员工分区筛检,并分组为:暴露感染区者、风险区外有接种疫苗、风险区外未接种疫苗三组,依据风险组别在 21 天内进行常规筛检,随后再依有无接种疫苗者分间隔 7 天或 14 天进行采检。

除了医务人员为高风险族群外,医院所外包的约聘或承揽清洁人员、送货人员等,只要经过风险区域,也都同样为高风险族群,在这些常规筛检中不应被遗漏。

结语

我们有没有希望能控制疫情蔓延?

答案是:「有的」

我们看见行政院终于开始协调各部会,真正有个政府总动员的样子。

我们看见中央与地方暂时放下彼此内心的立场与盘算,SARS 恶梦不至重演。

我们看见新的筛检策略出现,结合曾经成功控制疫情的细胞简讯与双轨的抗原与核酸测试,针对热区高危险群设立筛检站。

我们看见医疗应变四大策略的启动,前线医护动员投入。

▲民众分享,受疫情影响的台北宛如空城。(图/翻摄自Facebook/路上观察学院)

我们看见许多人在网路持续鼓舞国民士气,力拼尽快病例清零,回归正常生活。

我们看见往常人声鼎沸的街道,在三级警戒后瞬时净空。

我们看见面对这波疫情,适性治理、伙伴关系、道德劝说的防疫金三角,再次三合一地呈现。

我们,不能再错过这个能让台湾改变的机会。

我们不会希望疫后未来最大的遗憾,是我们的遗憾,与我们有关。

因为,未来世界不会改变的,就是改变本身。

热门点阅》

► 社区染疫风暴袭来 面对病毒、新疫情 台湾要有新防疫(黄韵如、詹长权、郑如韵)

► 「准三级」疫情来势汹汹 因应策略应更需集思广益(陈宜民、郭楼惠)

► 林静仪/后疫情时代 台湾下一步

► 双北疫情三级警报!封城是遏止疫情好选择?德国经验给台湾的启示

●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本文原始标题为「过去一年,台湾错过了什么?」,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