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就业品质 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之前,世界银行(Wordbank)就针对开发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事实上,贸易商及制造商发现自己无法和别国的低成本生产商相竞争,但仍有处于高附加值产品的先进经济体内的幻觉,例如南非、巴西、俄罗斯、委内瑞拉等,便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劳动力市场状况贫穷就是一大特征。
金融海啸之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情势虽然一片大好,包含印度、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及中国大陆等,对中等收入陷阱的阴影依旧挥之不去。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议题,成为这些开发中经济体的显学,政府单位相继研拟各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综合来看,扩大内需是最佳方案,因为日益强大的中产阶级能用其增长的购买力,购买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及服务,可以帮助驱动经济的增长,并在过程中从依赖廉价劳动力和资本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换轨至基于高生产率和创新的增长上,南韩和台湾的经济经验,堪称是近年来亚洲国家或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典案例。
至于如何扩大内需?绝非政府洒大钱模式的无效投资,而是在提升中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上,提升购买力的关键在于劳动所得的增加。严格来说,大陆正处于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阶段,产业升级带来就业质量的提升方为关键,倘若就业质量不佳会影响人力资本的投入,并抑制消费的扩张,竟而陷入低就业质量、低人力资本、低消费意愿的恶性循环,会让经济成长的引擎逐渐失速,政府严防中等收入陷阱制约的关键,在于能否提出积极的就业政策。然而,大陆官方发布各类政策文件,对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多为各种经济数据的避险,少见对提升就业质量及人力资本投入的关怀。
中国人传统上对多工时、多报酬存有一种迷思,相信多做就会多得,但忽略边际效益的问题。事实上,对制约就业质量提升的佐证,便是大陆超时劳动的问题十分严峻,尤其低端劳动服务业及集体企业,明显存在被动的超时劳动,而高端服务及外资企业亦存在劳动抑制的现象。尤甚,超时劳动不仅不利于大陆产业升级转型,对提升就业质量的助益不大,建议有关单位应通过适度调整工资率,来缩短企业拟定的最佳劳动时间,来真正缓解超时劳动的现象。近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大陆的发展经验可证明通过前瞻性的战略调整,解决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政府在市场过程中的影响力确实存在且深刻。
大陆的人均GDP已突破8000美金大关,但距离世界银行对中等收入陷阱宽松定义的1万2000美金甚远,该陷阱不仅考量自身经济的线性成长,还得检视国际政治的风险。此外,大陆学界近年来出现所谓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政治保障等云云,笔者认为是意义不大的政策修辞。理论上,全世界迄今还没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践上,设法提升劳动阶层的就业质量,方为实事求是缓步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最佳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