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防猝死 研究:房间应保持「这温度」可防心血管疾病

国内一项研究指出,如果醒前房间的温度在低温16℃,血压骤升的情况会较为剧烈。(示意图/ Shutterstock )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高峰期,而这个现象特别好发于清晨,主因为人体准备醒来,与醒前睡眠转换期间的交感神经活性变化剧烈有关,所以,人体在清晨血压会突然攀升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称之为「晨间血压骤升」,但当血压骤升得过高时,反而会危及人体的健康。

国内一项研究指出,如果醒前房间的温度若低于16℃,血压骤升的情况会较为剧烈,反之则较为平稳,早上醒前卧室的温度若能保持在23℃左右,早上起床后血压就不会大幅的升高。

●环境低温对清晨血压的影响

台湾睡眠医学会日前发表「环境低温及睡眠后期自主神经功能于晨间血压骤升所扮演的角色」研究结果,研究者阳明大学医学院脑科学研究所教授杨静修、郭博昭及研究生洪千慧表示,目前已经知道血压受到自律神经的调节影响,而自律神经在不同睡眠阶段,其活性表现也有所不同,为了想更进一步探究晚上睡觉时环境低温对清晨时血压的影响,于是进行了这个研究。

这个研究共收录10位年龄介于20-30岁的成年男性受试者,受试者必须血压正常,身体质量指数(BMI)介于18-24之间,并无使用任何药物、没有喝酒及抽烟的习惯,且身体没有任何的内、外科疾病。

●23℃是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

10位受试者都须接受低温16℃及环境温度23℃两种环境温度情境测试,为何会选择低温16℃及环境温度23℃?主要为台湾近3年冬季平均温度在16℃,可模拟台湾冬天的低温环境;至于23℃,则是经过测试,23℃是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

实验期间以阳明大学睡眠研究中心所开发的自动血压监测仪及微型多频道生理记录仪(TDI)记录24小时的血压讯号、脑波图(EEG)、心电图(ECG)及温度,最后再将脑波图及心电图讯号用于睡眠判读及心率变异性(即自律神经功能)的分析。

●环境低温会影响睡眠结构

研究结果发现,在每位受试者睡眠后期,确实有血压骤升的现象,比较16℃及23℃两种温度情境的差异,发现在16℃的低温情境中,晨间血压骤升的程度明显较大,其在统计上不仅达显著差异,两者环境温度的血压甚至可以相差约10mmHg。

文章来源:本文由《常春月刊》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