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治疗瓶颈 过动症新药物 助过动儿攻读博士
过动症新药物突破治疗瓶颈,一名过动儿得以控制病情攻读博士。(示意图/Shutterstock)
儿童及青少年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患者数,被严重低估。根据台湾最新ADHD流行病学研究指出,实际患者人数可能为已就诊人数3倍。若无接受稳定治疗,约有60%患者症状将延续至成年,对认知学习、人际相处、职场表现等有重大影响。
台大医学院精神科教授、台大医院精神医学部主治医师高淑芬表示,数十年实证研究显示,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减少症状,并给予过动儿在课业、同侪相处、环境适应、家庭功能都能有更好的表现。然而,ADHD药物副作用影响患者对药物的顺从性。今年8月纳入健保给付的新剂型药物,结合现有药物优点,给予学童一整天的专注力且在某些副作用发生比例较少,为ADHD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放任患者未治疗 恐造成巨大家庭、社会成本
根据国内全国性调查指出,台湾学龄儿童及青少年达ADHD诊断标准比例高达8.7%,约为22万人口。然对比健保资料库针对9-13岁学童之统计数字,盛行率仅2.44%,显见多数学童未接受相应的诊断与治疗。
高淑芬医师表示,社会对于ADHD的迷思多,易给学童贴上标签,使部分家长难以接受学童的失序行为,其实为疾病表征,归咎于学童性格或学校管教方式,因而延缓学童就医的比例。「ADHD是脑部多巴胺或正肾上腺素分泌功能不足所导致的生理疾病,药物治疗自1955年起就是最有证据的治疗方式。」高淑芬医师指出,现行药物皆已行之有年。然而,患者通常平均治疗不到半年(约4~6个月)就未能持续5,疗效不彰、副作用明显是患者停药的主因。
台湾学童学习时数长 现有药物选择无法满足患者、家长需求
「学童在学校时间长,课后又有安亲班、补习班等行程,一整天学习时数高达10小时,如何帮助学童发挥本来的学习能力就是治疗的重点。」高淑芬医师点出,学童放学后进行课辅写作业已成现今常态,对ADHD学童来说,除了在学校的时间需要药物治疗来改善症状,还必须要家长、校园、医院三方配合,才能让学童的照护更为全面。
「从小我就因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效率低落,确诊ADHD后开始使用药物治疗,妈妈也从不因为ADHD而忽略对我的教育及要求,用耐心与爱心来帮助我学习。明年我准备提交博士论文,完成与妈妈和高医师的约定。」郑先生分享到,父母、老师从不因他是ADHD患者、需每天吃药而对他有偏见,反而给予更多的资源和包容,在家庭、校园、医疗三者搭配下,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障碍,成绩优异,不仅成功考上建中,现在也正攻读博士,进行有关ADHD的人工智慧研究,逆转ADHD患者学习成效差的刻板印象。
使用药物治疗ADHD能够帮助学童改善大部分的行为,父母应跟医师充分讨论,选择最符合学童需求的药物,才能避免副作用或疗效不彰使得治疗中断。(图/高淑芬教授提供)
针对「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目前台湾仅有两大类药物受TFDA核准,最常见为中枢神经兴奋剂(MPH),其中又可分为速效与缓释两种剂型。除副作用易影响学童食欲、睡眠外,药效覆盖时间难以与学童上课时间做配合,也是家长十分苦恼的一点。速效剂型药效仅能维持3-4小时,学童在校用药顺从性降低;缓释剂型药物起始作用时间慢,消退时间也慢。
不过,目前已有结合速效与缓释优势的全新剂型出现,透过新机转将药物多层次释放,起始作用时间快速且药效涵盖学童学习时间,消退时间迅速不影响学童睡眠,已于今年8月纳入健保给付!
由高淑芬医师、林口长庚黄玉书主任、三总叶启斌主任三中心合作的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结果登上国际期刊。研究中纳入了110位台湾ADHD学童,更符合本土环境需求。另一磁振造影结果也发现,服用新一代长效药物可增加脑内活动,借此达到提高及维持注意力、降低冲动性、抑制控制等行为改变。高医师呼吁:「使用药物治疗ADHD能够帮助学童改善大部分的行为,父母应跟医师充分讨论,选择最符合学童需求的药物,才能避免副作用或疗效不彰使得治疗中断,还孩子一个公平、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