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员之死:地下经济的蓬勃来自监管成本的规避

▲近日有外送员遇到警方攻坚的夸张情节。(图/翻摄自Facebook/爆废公社)

作者芜菁杂志

近期外送员之死,让台湾社会对新兴产业劳动条件多了些许的关注。大家是否想过这些新兴产业崛起的成因,以及其背后的商业逻辑,更甚者,为何新兴产业总是引起旧有产业的极大反弹?而一般民众却又非常欢迎这些新服务的诞生?

地下经济蓬勃来自于监管成本的规避

大家出国习惯使用的订房平台airbnb,与多年前台湾兴起的民宿异曲同工之妙:房屋拥有者释出闲置的空间,提供短期出租的功能赚取额外报酬,而旅行者可以用便宜的价格,让自己得到高cp值的享受。这么两全其美的方法,正填补了消费者需求的空洞,那么何以airbnb 去年在日本受到大力的整顿,过去台湾也端出了民宿管理办法,来限制这些创新行业呢?

这些更有效率交易,为何能提供CP值更高于旧有业者的服务呢?

▲订房平台Airbnb一度在台盛行,但接连发生的治安事件引起广大民众忧心。(图/pixabay)

这个便宜又方便的交易流程房东多出额外的被动收入、房客能得到便宜房源,是个把交易成本外部化的过程消防安检、保险、员工劳健保、员工教育福利等等,这些传统饭店业者所面临的外部成本,恰恰是新兴产业成本优化之处。

房东与房客的双赢策略,是因为避开了法规的监管成本。

新兴产业与旧有业者在资本市场竞争落差

使用过uber与传统叫车app的消费者,心里一定很有感触,其中使用者体验有很大的落差,而这样的竞争落差,正是来自于资本市场对新兴业者所提供的助力:uber上市共融资800亿美元、Airbnb 截至目前融资44亿美元、已经泡沫破裂的共享单车摩拜也融资了100亿人民币。

资本市场的力量,让这些新兴产业能够雇用最好的员工,一口气就把服务做到位,甚至补贴用户,你所使用的服务,从口袋掏钱的不是你,掏钱请你的是资本市场。

而传统玩家在这过程中始终都是挨打居多,很多消费者会简化问题,骂旧业者做的烂才会被淘汰,好好把服务做好,价格更便宜不就能生存了。

事实上这正是忽略了旧产业在资本市场的弱势,同时忽视了我们所享受良好的服务,其实是资本市场帮忙买单的结果。

类地下经济的新产业,已在人类历史存在已久

为何我们开头,便以地下经济描述这些新兴产业呢?如果大家对经济起飞的年代还有印象,有个叫做「标会仔」的地下金融,可以让熟识的一群人,活络彼此之间的资金,简化借贷的流程(简化征信与担保品认证),借款人又能获得比银行更高的利息,整个借贷过程的担保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大大降低借贷流程的成本,唯一的缺点是:借款人得自负风险

这类补充实体经济不足的经济活动,事实上已在人类社会存在已久,并非科技时代专属

而今天的外送员、平台业者、餐饮业者、消费者也选了一条让彼此利益极大化的解决方案,其中的风险,是否供应链里的各个角色都有能力承担呢?

▼外送平台业者主张其与外送员是基于承揽契约关系劳动部则定义两者为雇佣关系,令人一头雾水。(图/记者吕佳贤摄)

谁该为风险买单?

降低监管成本,来达到经济资源的最佳使用,是人类有经济活动以来便须面临的课题,餐饮外送降低的成本,会让餐厅不再受限于翻桌率,房屋短租降低了旅行的成本,将使得旅行人数大增,都能最大程度的释放经济的能量。

然而没有人知道,司机或房东是不是变态外送员会不会发生车祸,这些机率极低的事件,又值得我们花多大的力气来监管?放弃监管就得小心谁是那个倒霉鬼

外部成本该由谁买单

熟悉共享经济就会知道,目前台面上:uber、Lyft、摩拜单车、OFO截至目前都还未能创造正的现金流,股价也从高点下跌30-50%不等,而加州也开始对这些打零工的工人提供劳动保护:失业、病假最低工资...等等。

外送员的劳动保护成本,对平台业者将是一大负担,背后的资本是否愿意为此买单将是一大问题,如果不愿意,与各国政府抗争亦是一笔不小开支,而消费者必会从中丧失优质的服务。

其中最可能的倒霉鬼外送员,是否愿意为了每月4-10万收入付出风险,可能是职业灾害,也可能是生命。将是外送员不可回避的课题。

每月4-10万的收入,能否永久持续,取决于资本市场与平台业者的长期现金流量,这个开放的议题,只要人类持续有经济活动,将是永远无法回避的课题。

热门点阅》

►「餐饮外送平台」应有具体管理机制

►劳动孤儿的悲欢 被剥削的外送员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芜菁杂志」粉丝专页。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