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荣/电子Pay不配民众需求?LINE Pay一卡通的2大难题

▲LINE Pay一卡通帐户服务日前推出。(图/记者楼菀玲摄)

钟文荣,科普经济作家资深产业分析师。经常四处卧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经济分析转成民众能懂的文章

LINE Pay和一卡通双方合作在9月3日正式宣布推出「LINE Pay一卡通帐户」,其特色是号称台湾首家跨电子支付、电子票证及第三方支付的业者,然而问题是解决小额支付的问题了吗?不管是哪个电子支付方式,至少有两部分,我认为还没有解决。

LINE Pay一卡通帐户的2大问题:交易成本和普遍性

这让我想起一件往事。十几年前我受邀到一家电子支付公司顾问对方总经理问我是否持有他们发行的储值卡?我回说,没有!这个回答让对方窘了很久,怎么请了一个不懂的人当顾问?我慢条斯理的回说,就是手上没有你们的产品,才是我受邀来当顾问的理由,不是吗?

2001年我在《资讯管理展望》第3卷第2期发表了一篇「电子金融支付工具中Micropayment机制之交易成本与效率分析」的论文,我不敢说是台湾首篇研究针对像LINE Pay这类的小额电子支付交易成本的论文,至少也是早期少数的一篇。

我在结论中提到,在其他交易条件不变之下,利用现行电子金融支付工具的进行小额付款机制所产生的交易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较大,也会产生较大的交易成本,且过于繁复的交易机制,亦会导致更多的交易成本问题,导致消费者的剩余损失过大,而倾向于减少该支付工具的使用频率或者不使用该支付工具。

简单来说,就如本篇评论所言,电子Pay到底配不配得上民众使用的需求?其实关键在于能够比现金支付还更方便、交易成本更低,否则,不管怎么Pay,都是不配的!

首先,就是普遍性的问题,我在自己的脸书上办了个简单问卷调查,已经有LINE Pay的网友仅占16%,也许我的脸书网友群中(包含我的读者),年纪普遍上都较高一些,他们手上一定有信用卡,也许有几张储值卡,相信也能够解绝大部分的付款问题了。

但是,路边买个早餐怎么付?还是现金啊!

如果我是老板,电子支付业者要收3%左右的收单手续费,我还是会选择收现金好了。如果一部份收现金,一部份电子支付工具收单,总体的交易成本可能还比收现金高,除非交易成本能够降到和收现金一般,且使用电子支付工具够普遍,使用者够多且建置成本够低(一个台面上摆了数部不同系统的刷卡机也很壮观)的条件之下,业主们才会有诱因

消费者的交易成本也没有解决!

也许有些消费者会以为一些电子支付工具很方便(那也是慢慢改善的),也有优惠活动,但大家是否曾经想过一件事,皮包里的钱都是各自独立区隔的吗?举个例子,我皮包里有两张百元纸钞,我今天在菜市场买菜花费了101元,照理我应该拿200元找回99元才对,但要是我心里想,不行,这其中的100元的50元是准备要吃午餐的,除非老板愿意少收我1元,否则我是没钱买菜的!(这和预算制度一样,不同的预算是不能彼此挪用的。)

事实上,上述这个案例大家都会经历,也就是皮包里的信用卡、现金以及各式各样的储值卡与行动支付工具,都是新台币毋庸置疑,但彼此可是重重阻隔,无法互相挪用啊!这就好像,原本出门只要带一个钱包即可,现在电子支付工具太方便了,以致于出门要带更多的钱包,而且这些钱包还都必须要有钱才可以。

请问,何苦带这么多钱出门?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不便,根本没有解决或降低消费者的交易成本。

身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我当然希望能有支付工具能够替代现金支付,正因为现金支付仍有很多不方便性(如收到零钱),但电子支付工具发展到现在,我的皮包里也仅仅只有一张储值卡,大额支付用信用卡,日常小额支付用现金,应付我的日常开销,算是绰绰有余了。

还是哪句老话,先「配」(解决交易成本)了再说!

好文推荐

少子化危机】钟文荣/生、养不起的未来

钟文荣/台湾人「薪尽自然凉」 经济迟缓景气跟着凉了

钟文荣/拼经济靠女性 口红是最后买的起的奢侈品

钟文荣/政府减税388亿「我还是只能吃50元铜板餐」

钟文荣/神明对价服务的「价金」 岂容纳税人列举扣除?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公司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