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平/不急上大学-低阶工有助职涯吗?
▲蔡英文总统鼓励年轻人,先出社会再上大学。(图/记者周之鼎摄)
文/王皓平(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高级助理研究员)教育部日前提出「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帐户」,拟由政府单位每月发给一万元,鼓励高中职毕业生不要直接升学,先增加人生历练,如去职场上工作,或可以先到非营利机构社会服务,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入职场。
其立论基础认为无缝接轨的学习,无助于青年学子生涯规划与职涯发展。所以希望高中职刚毕业的学子们,不要急着升学,先中断大学教育的学习,以利找寻自己的方向。然而,真的是这样子吗?学校不就是帮助学生寻找自我的机构吗?先就高职与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来说,这个学制不就是职业教育,以其专业技能辅导学生就业的吗?学生经过三年的高职学习,若认为就业知能不足,可在四年制技术学院的就学深化技能,或转换学习领域,增加技能知识的广域程度。
况且,四年的教育上,有双修、辅系,及证照的训练辅导课程,这些教育制度内的机制,都有助于学生职涯方向的探索。此外,大学生的寒、暑假加起来长达四个多月,学期期间内大三、大四不用每天到校,有很多就业打工的机会,就都是很好的职场体验。另外,就一般非科技大学的普通大学来说,其课程的理论性较高,实务性质较职业学校稍少,课程的内容强调基底理论的学习、习题的演练、文本的研读等等,这些都是学理科目的基本功,需要专心致志的学习,方能取得学习效果。
然而,依当前社会的主流思维看待大学,已从学院的象牙塔,改为就业取向,不论学生或父母,都会询问这间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如何?各家企业对于该校毕业学生的风评如何?这也使得部分的学校改变课程设计,现在就连哲学系与宗教学系也越来越强调实用与实务取向的课程内容。其实,这些大学多有开设夜间部、在职班,有不少在职社会人士的学生反映,学校教的其实已落后业界的实务发展;或是,学生愿意回到学校,为功利的思维,希望能够解决工作上所面对的问题,但往往事与愿违;已工作数年的学生,回到学校之后,这些学术性的知识内容,增益了多少学生?忙于生计朝九晚五工作的学生,又有多少学生对于学理性的知识有探求欲望?话说回来,台湾的升学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整体学历文凭主义的作祟;所以,今天我们要高中毕业生,不要立即升学,进入职场,其所面对的是社会认知的问题,会不会产生学历歧视?会不会只从事低阶事务性与劳动性工作?而这些工作内容,又有多少可以帮助学生的职涯发展?这个政策的成效不无疑问。
●作者:王皓平,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高级助理研究员,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网友参与,投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