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跟喜欢的人一起吃吃喝喝 才不会辜负生命的美好
能跟喜欢的人一起吃吃喝喝,才不会辜负生命的美好!(图/shutterstock提供)
餐桌上的温度,是爱与被爱。
而这本书的起心动念,也是以爱为名。
作者朱全斌之所以写这本书,源起于知名的美食作家妻子韩良露结束人间的旅程前,放心不下地交代他:「你要有一起吃饭的人。」他在妻子走后,原本觉得失去对食物的味觉,意兴阑珊,没想到不论旧雨新知,从闺蜜、知交、学生、旅伴到老同学,纷纷主动送来食物或邀他聚餐,甚至煮饭给他吃。在大家的热情催动下,他不仅逐渐恢复对食物的兴致,更因浓浓的温情而撼动内心。
他体会到在人生孤独的旅程中,尤其到了暮秋之际,必须有三五饭友一起吃喝,加深情感交流,替日常留下暖心的记忆。
【精彩书摘】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除了家人、同事、工作关系,也会跟不同的人相遇,我们跟这些人的缘分有长有短,有的会成为很久的朋友,有的只会陪我们走一小段路,但是无论交情深浅,我们的人生旅程都因为有他们而不孤单,也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
旅游作家谢哲青过去曾经是职业导游,他因为转型成为媒体文化人,每年只带小型的队伍出游,并不公开招募团员,而是邀请过去跟他一起旅游过,在个性、品味与兴趣方面都相投的朋友一起参加,我非常幸运也获邀成为他们的新成员,从而让我对旅行团的印象大为改观。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跟他们去过葡萄牙、古巴以及缅甸,其中有八成的团员是重复的,我跟他们都成为了很熟的朋友,也是固定的旅伴了。
我们常听说,可以禁得起一起旅行考验的就是最难得的好友,因为人到了异地,无论是吃、住、有兴趣看的事物或是从事的活动,都需要选择与谋和,到了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的地方,压力特别大,也很容易失和。
我本性是一个害羞而慢熟的人,随着年纪的增长,自我克服了不少这方面的障碍。但是第一次跟着哲青去旅行,整个团将近二十位团员中,我只认识李岗导演跟他夫人焕华,内心仍不免有些忐忑。偏偏前两天他们因为班机延误的关系,没有跟上团,我更感觉孤单。没想到在共餐过一两顿之后,就逐渐化解了陌生感。
大部分团员的年纪都比我要小二十岁以上,也就是差了一个世代,还好我长期在学校接触年轻人,跟他们讲话并不会困难。但是最能够化解陌生感的场域其实是在餐桌上,尤其在异国,端上桌的都是大家不太熟悉的异国料理,这样就有了共同的话题。从食物、餐厅聊到过去的旅游经验,当谈话有了交集之后,就可以拉近距离了。
在带有功利目的的社交场合,跟陌生人一见面就自我介绍,询问对方的职业专长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在出来玩的时候,这样做就显得太正式,有点不合时宜。因为交朋友这件事没有强迫性,必须彼此有共同的兴趣与话题,才能够建立与维系,在餐桌上的交谈,是最自然又不会显得太刻意的切入点。
在旅途上,遇见的都是新奇事物,团友们虽然在过去彼此不认识,但是却一起在创造共同的记忆。不管是关于饮食、旅馆、景点、文化方面的体验,或是旅途上发生的事情,都将是培养友谊的基础。而且出来玩,彼此间没有利害关系,只会共享乐,就算在旅途上发生了什么不顺的事,也会在互助的状况下建立一种共患难的情感,绝对会比一般的社会关系来得亲近。
当然,人与人之间是否合得来要看缘分,我在前面提到,正因为我们的团员乃是经过过滤,在经济阶层、教育背景及文化素养上属于同质性比较高的一群人,因此也比较容易契合。所以参加旅行团不能只看价钱,客层定位才是最应该关心的。
以我们这个团体来说,成员都是比较具有好奇心,愿意尝试新奇事物,也愿意在住宿及餐饮上花费多一点的人,又因为对于艺术与历史有知识上的兴趣,所以在行程安排上也容易有交集。
一个旅程下来,我们一起共享了三十几餐,能跟我们拥有这个纪录的朋友应该也不太多吧?团友们已经习惯共桌吃饭,同时谈天说地,聊吃喝,也交换游玩的心得,非常自在。甚至熟到可以互开玩笑,也不用担心得罪人。
我就曾经因为笨手笨脚,一不小心把手上的红酒洒在团内一位女士美丽的白色洋装上,结果对方并不计较,还很大度地一笑置之,这已经变成团内一个经典笑话,也替大家留下共同的有趣回忆。
◆◆◆
自葡萄牙旅游归来后,团员们仍然在旅行时开的LINE 群组上互通有无,并且迫不及待地想要再聚会,结果一个多月后就由我提供南村落的场地,团友们提供食物,热热闹闹地开起「旅友会」了。会做菜的展示他们的手艺,不会做菜的则买来各方名点,琳琅满目地摆满一长桌,比饭店的自助餐还有特色。
这次聚会之后,里面几位比较年轻的就组成了饭友团,每过一阵子就会相约一起去尝美食,而团体的聚会也仍继续着,到了八月我过生日的时候,Sherry 及娃娃母女又热心地要请大家尝尝她们家独门的牛肉面。
在聚会时,大家也商量着下一站要去哪里旅游,这成了每次餐叙时的主题,饭友们这时又回复原本旅伴的身分,一起票选出下一个旅行的目的地。
接续下来的古巴之行因为有些人不克成行,因而又有新的团员加入,理财畅销书作家施升辉、荒野作家李伟文以及他们的爱妻也因此加入了我们。在古巴我们一起尝试兰姆酒、抽雪茄,吃当地高档的龙虾大餐,大家都用一种开放的心情来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当地因为受限于国际社会的禁运,资源比较缺乏,食物的水准自然也比较乏善可陈,但是因为有处得来的好同伴,在用餐时多半有好心情,所以也不以为苦,可见有对的人一起吃饭多么重要。
到了下一个行程的缅甸之旅,因为受到坐河轮的人数限制,总共只有九个人成行,气氛就更加融洽,一路上的胃口也更好了。同团的人已经一起出游过两次,返台后又常聚会,早就已经是很好的玩伴了。因为人数少,每餐都是同桌吃饭,大家边吃边闲聊家常,已经有如跟家人般的自在,却又比家人更有朋友间的谈兴。还没返国,大家已经买好当地土产跟食材,说回台湾后要一起来办个怀念缅甸派对。
很不巧,返国后却受到疫情的影响,这个聚会一延再延,终于在五个月后开成了。大家穿上缅甸的国民服装隆基,除了当时带回来的食材,还去位于新北市中和的缅甸街补货,热热闹闹地办了一桌缅甸宴。
缅甸菜综合了泰国菜、中菜跟印度菜的特色,里面有泰国菜的酸跟辣,中国菜的油跟鲜,以及跟印度菜一样会使用咖喱,烹调方法则多以炸、烤、炒、凉拌为主。在众多的缅甸料理中,鱼汤面可以算是国民小吃,这也是当晚的主题料理,由Sherry 负责。
除了鱼和面,她还准备了各种不同的佐料及香料,其中有鱼酱、洋葱、蒜、姜、姜黄、香茅、胡椒、辣椒、芭蕉的假茎……等共同熬煮而成,配料则就地取材,用鱼丸、青菜取代了油条、水煮蛋,味道极鲜,才尝一口就让我们想起了行走在伊洛瓦底江的河轮时光。
有一句话说人年纪大了最需要的就是酒肉朋友,因为年轻的时候吃饭多是为了应酬,建立人际关系,是为了功利的目的,不能推心置腹,因此也有人说我们进入社会后,就交不到真正的朋友了。
然而,我透过旅游认识的这些朋友,大部分都已经有了事业或经济基础,出去玩是为了拓展眼界,调剂身心,有合得来的朋友一起吃吃喝喝,可以让这样的目的在更为愉悦的状态下达成,并不必做他想,在旅途上有难时,彼此也自然会伸援手,不会不讲道义。
因此,人在中壮年之后,拥有酒肉朋友就不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人生孤独旅程走到后半段时的一种福报了。
(本文摘自《人生需要酒肉朋友》/天下杂志出版)
【作者简介】
朱全斌
台北市出生,祖籍江西兴国,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传播与媒体博士。因自小就热爱文艺与表演艺术,并力行斜杠人生,人生经验过不同角色。除了在学界服务,也跨足业界,担任过电视台副总、编剧、插画家、专栏作家、广播主持人、音乐剧导演等不同工作。
早年制作电视节目,类型涵盖戏剧、新闻与社教节目,并屡获金钟奖肯定。后专职教授,亦同时拍摄纪录片,作品《圣与罪》(2009) 曾获金穗奖、墨西哥国际电影节纪录片金棕榈奖以及澳门国际电影节金莲花最佳纪录片奖等。
2015年在妻子韩良露过世后,创办了南瓜国际,整理出版其占星系列著作。此外也戮力于文学创作,着有《当爱比遗忘还长》以及《谢谢妳跟我说再见》二书。2020年自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传播学院院长一职退休后,除了旅行、写作,继续在Bravo电台主持广播节目《朱全斌的灿烂时光》外,并以帮助他人开拓自我为职志,继续探索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脸书粉丝专页:朱全斌这么看这么想 https://www.facebook.com/bingthink
《人生需要酒肉朋友》/天下杂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