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食安换不到承诺
国内即将开放美国莱猪之际,驻日代表谢长廷抛出可能重启日本核灾区食品进口的议题,引起民众恐慌。讽刺的是,政府对于确保莱猪食安的作法束手无策,却对肉品进口商拒绝进口莱猪的共同声明表示尊重且乐观其成。
然而,开放莱猪进口的后遗症,恐怕没有政府想像得那样乐观。首先,进口肉品商的共同声明属于自律公约性质,并无法律拘束效力,在厚利可图的诱因下,难保有业者违约偷进莱猪却免受处罚,致使公约流于虚设,民众仍有误食莱猪的高度风险。
或许有人认为,肉品业者自主标示莱剂,可以帮助政府解套,避免美方提出贸易歧视的报复。如此论调是否可信?观察1990年代的美日贸易谈判结果,真相即可大白。当时针对美日严重的贸易逆差,美方指责日本商场普遍存在产品独家经销的排他性策略,对于外商形成市场封锁效果,若未加以改善,将启动对日贸易制裁。日本在屈服美方压力下,全盘检讨产业流通规则,大幅开放美国商品进入市场。前车之鉴,日后美猪对台销量倘若不如预期,我业者拒绝进口莱猪的自律公约,即可能成为美台贸易障碍的代罪羔羊。
继开放美国莱猪进口后,日本核食前来叩关,循着政府进口莱猪可提升国际地位的思考模式,开放核食获取台湾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的门票,应非出乎意料的事。虽然谢长廷强调,开放日本进口一定限于无核感染食品;但以政府标示美猪莱剂的消极态度来看,日本核食同样无法获得民众的信赖。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政府企图开放莱猪、核食,作为换取与美、日等国签订贸易协定的代价。可是在未获得对方国明确承诺签约前,我方即一厢情愿的付出国人食安健康的风险,希望到时不要落得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两头空局面。(作者为铭传大学财金法律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