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机器人旋风来袭

机器商机崛起的过程,除了有全球人口老化劳动成本上升的背景,一大动力来自各行各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一旦生产力获得大幅提升,也意味着许多工作机会将因此消失。

【文/郑志全

今年以来关于机器人的话题不断,相关讯息经由媒体大量传播,始终维持一定的新闻热度,特别是在今年三月那场著名的围棋人机大战之后,机器人似乎从此崭露头角。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开始相信,机器人将在许多领域超越人类,未来陆续会有许多工作因此被取代;机器人与人工智慧的兴起,在带动各行各业生产力大幅提升的同时,也将冲击就业市场,导致人类失去大量的工作机会。

机器人抢饭碗

近期在中国各个制造业重镇,一股「机器换人」的浪潮正迎面袭来。包括长三角的上海、江苏以及珠三角的广州、佛山、深圳、东莞等地,多家企业配合当地政府相继实施以机器设备替换劳动力政策,而且数量上颇为惊人。例如广州市政府计划在二○一七年底完成六成以上企业的机器换人行动东莞市政府要在二○一八年底完成八成企业的机器换人项目;在此浪潮下,多家大型民营企业宣示将在未来几年至少削减五成以上人力。于是工人下岗、机器人上场,配合政策的企业可望获得专案补助,机器人工程师成为热门职缺。

为数众多的机器换人行动,也发生在许多台商聚集的昆山,具代表性的是富士康。近日富士康昆山厂扩大实施产线自动化,导入大批机器设备取代六万名员工,员工数已由十一万缩减为五万。在昆山当地,目前约有六百家企业都有类似计划。奇怪的是,大量的机器换人虽然引发舆论关注,但是也就一换了之,在中国社会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而实施产线大改造的富士康,或许有机会从此洗刷「血汗工厂」的恶名。

机器人在工业领域抢饭碗,也开始尝试跨入一些知识性的工作,比如新闻写作。近期一份关于媒体产业发展的报告便指出,往后中国的机器人写作在新闻报导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去年由腾讯开发的写稿机器人Dreamwriter,号称能在一分钟内完成一篇新闻稿。此外,《美联社》已经开始使用AI自动生成软体来撰写企业财报,《纽约时报数位版的新主编其实是个名为Blossom的机器人。以机器人取代人力从事新闻写作,最出色之处是时效性佳。

多领域渗透

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中,机器人的表现确实比人类出色,比如一些需要精准度的行业。去年在网路上曾经出现一部关于医疗机器人「达文西机械手臂」的影片广为流传,内容是使用达文西机器人帮葡萄皮做缝合手术。采用机械手臂做微创手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医学各领域,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预测,未来几年全球医疗用机器人的销售量平均年增率将达三成以上。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场景也需要机器人上场,例如军事、救灾或者是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环境。然而,去年以来各界针对机器人议题的探讨,多数还是集中在商业应用,像是由日本软银、鸿海(2317)共同开发的服务型机器人「Pepper」,目前已经在日本许多零售店开始当起销售员;Facebook、微软陆续发表聊天机器人相关应用,亚马逊等网路业者积极发展的机器人项目是物流配送

一连串新闻事件的背后,透露出机器人与人工智慧的商机正在成形,由工业领域逐步渗透到商业,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机器人商机崛起的背后,则是我们对未来世界的预期,例如全球劳动人口将逐年下滑、老年人口持续增加,这个趋势在成熟经济体更加严重,因此类似「Pepper」等服务型机器人在日本可以大行其道。

智能化生产

中国积极发展工业机器人,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以往劳动力充足且基本工资低廉,多数企业不愿意购买自动化设备,近几年随着基本工资不断调涨,企业被迫进行产线改造。在人力成本不断上涨的环境下,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提供温床,包括德国库卡(KUKA)、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安川电机等机器人大厂都是主要受惠对象。

然而,长期以低廉的工资招商,最大的后遗症是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不足。比起韩国、日本在制造业的机器人密度约每万名工人超过三百台,中国的机器人密度过低(每万人仅三五台)。显然,很多中国工厂仍然是老旧的组装厂,人工成本占比过高,固定资产占比过低,与其他先进工业国的技术差距过大,需要大幅改造。(全文未完)

全文详情及图表请见《先探投资周刊》1885期便利商店及各大书店均有贩售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当期内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