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乡动员令-八里 长坑国小帮稻忙 长福米 爱相随
欢喜收割长坑国小推动食农教育,师生与社区志工齐力收割。(长坑国小提供)
长坑国小让学生插秧、施肥、晒谷全部自己来,学生更懂得珍惜。(长坑国小提供)
动员令自己的米自己种
淡水河左岸的八里近年积极开发,农田面积正急速缩减。长坑国小旁一大块农地后继无人,地主阿伯坚持「祖先留下的地要继续种下去」,宁愿无偿出借给学校作食农教育。这份跨世代情谊不仅延伸出学校自有品牌的「长福米」,也形成新的社区意识。
「一开始他们插得歪七扭八,阿伯补秧苗补到爆气啊!」长坑国小教导主任林淑贞笑着回忆最初带学生插秧的情况,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帮稻忙」变成「帮倒忙」,让阿伯哭笑不得。
秧插歪 地主哭笑不得
长坑师生口中的阿伯是现年76岁的洪吉三。他年岁渐长,九分地管理起来力不从心,下一代也都没有意愿承接,2008年起释出三分地给学校。阿伯借地之外,义务协助学校做田间管理,学生只要负责插秧、施肥与收割。2013年起师生全面接手自己来,并将惯行农法改为自然农法。
洪吉三指出,这两年重划加速,「这块田地已经是八里最后一块稻田」。过去也曾有人与洪吉三接洽,只是他不愿祖先的地拿去盖房子,强调「就是不能卖啦,能种多久是多久啦」,甚至热心向区公所申请用焚化炉回馈金补贴学校利用他的地来种稻。
长坑国小的稻米一年一作,农事体验课一学期至少10小时,由各班各自安排时间执行,八月稻米收割后十月改种萝卜。每个人用汗水辛苦换来的稻米和萝卜糕都可以带回家享用,多余的会送至邻近的乐山教养院、八里疗养院分享,或在小农市集或社区活动义卖,为学生的毕业典礼和毕业旅行筹募资金。
农事之外,师生在课堂外花尽心思逐一解决问题,像学校志工与家长集思广益发明一种「尺」,让一排三名学生能同时拿着一支水管并按水管上记号插秧,彻底告别插秧插歪的困扰。邻居李月娥长期热心学校事务,她和志工队长郭丽美异口同声说,「有了这块地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多了,家长的参与也多了。」
一群农事生手不洒化肥、不施农药种田毫无疑问是「越级打怪」。林淑贞说,他们一路
走来跌跌撞撞,最主
要问题在于农地面
积
太小、太远叫不动大型机具,每次都得等邻近其他区大块农地都忙完了才轮得到他们。而长坑一年收成约1700台斤的米,由于量太少碾米厂也很难帮忙,最后晒榖也只好自己来。
越级打怪 收服全社区
长坑利用新北市环保局的补助邀请讲师到校进行有机农业课程,校长郑旭泰指出,校内老师愿意一起去外面上有机课程,一旦老师参与率高,推动食农教育更容易。阿伯开放更多土地给社区认养种菜,学校每年三月底插秧也开放给社区,去年来了200多人,俨然成了社区的大事。
洪吉三认为,小孩种田最困难的其实不是体力活,是他们对大自然和农事全无概念。果然初期学生闹过不少笑话,曾经他们连土块和石头都不会分,把整个土块丢掉,就连基本功除草也乱拔一通,让师长不禁问他们「是在拔草还拔菜?」
让孩子成大自然低头族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林淑贞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骄傲,她说,学生渐渐开始珍惜食物,与土地产生感情、尊重自然,而且基本生活技能都学会了。她说,特别是六年级生已经深刻体会自食其力的意义,「他们只有9人,为了毕业旅行很努力筹经费,很自立自强。」
适度休息的土地活力满点,为当地带进蓬勃的生机和人气。林淑贞说,他们要让更多人接近土地,与其让孩子变成手机低头族,不如让他们变成大自然低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