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缺乏生活感受力 万福国小老师做35公尺灯墙收集在地故事

万福国小长达35公尺的故事灯墙,是由艺术人文领域老师陈雨禾所带领的一项创客课程 。(图/教育部提供)

记者崔至云台北报导

「点亮!万盛庄」是万福国小的一项STEAM课程,课程中结合社会科、自然科与国语科,让学生乐龄学堂的长辈走入社区,寻找到最在地的历史故事。这项故事课程的发想,则是来自万福国小艺术与人文领域科老师陈雨禾。陈雨禾注意到,都市里的孩子受到父母太多爱与保护,因此对于生活感受的能力不太足够,因此透过搜集在地故事的课程,让学生靠自己的感官体验这个世界

在107年时,位于台北市山区的万福国小,出现了一座长达35公尺的故事灯墙,吸引所有路过的师生驻足。这座灯墙以纸箱组合成墙面,每个纸箱里秘藏了一个社区的小故事。纸箱通电时,以减速齿轮驱动的旋转圆盘就会开始转动,圆盘上面黏贴三个故事投影片,会像走马灯一样旋转起来,透过光影远近交错的效果,仿佛像座小型电影院。万福国小的美术老师介绍时谈到,故事灯的构想,正是源自于古典电影底片轮放的概念。

▲孩子们所创作的故事灯内部元件,每一幅图都在说故事。(图/教育部提供)

故事灯的原始发想,来自艺术与人文领域科老师陈雨禾的一项创客课程──「点亮!万盛庄」。陈雨禾注意到,文山区的孩子对于生活感受的能力似乎不太足够,「主要原因还是父母对他们太过呵护。」例如孩子放学后,父母亲已经团团围在校门口;天气冷了、热了,父母比孩子还担忧,深怕孩子吃不了苦。父母的爱护,却让孩子少有机会靠自己的感官去体验这个世界,「感官不常用,就会慢慢退化。」陈雨禾担忧地说。

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跨领域的故事灯课程诞生了。制作故事灯之前,必须先有一个故事。社会科老师设计口述历史访谈单,让小朋友采访家中长者的故事,采集完的故事就先誊写在访谈单上。有的小朋友很顺利,甚至直接交出一段影片;也有些小朋友采访不顺,「爸爸、妈妈说他们没有故事。」小朋友沮丧地跟老师报告。

还有的小朋友觉得自己的故事不够精彩,怎么也不愿意用自己采访到的故事。找不到故事题材、掌握不到采访技巧、采访对象拒访等种种难题,陈雨禾都有办法解决。「我们带着孩子去拜访社区里的长者,寻找社区的故事,请他们聊聊社区里的大小事。」文山区附近仙迹吕洞宾法宝钓出蟾蜍精的传奇故事,也让小朋友拿来使用。

而在社区的田野文史踏查中,也有许多意外的收获,例如发现学校附近有一座当地最早的圣方济沙勿略教堂。「我们还找到了当年美军在万新铁路拆迁前,用120中片幅相机所拍摄的珍贵老相片。」社区耆老纷纷提供珍贵的老照片与史料,让小朋友得知许多社区的历史过往。

▲故事灯墙以纸箱组合成墙面,利用光源的远近,就可创造出大小不同的影子叠影,呈现出不同的趣味。(图/教育部提供)

不仅如此,万福国小主任还翻出一份陈年公文,这是当年为了兴建校舍校方特地发了公文给位于学校现址的「万灵神君」,请神明搬家。陈雨禾笑着说道,「对我们这些老师来说,这真是一种无处不惊奇的过程。」

把故事转化成故事灯,则是运用了艺美课设计思考的技巧。老师请孩子找出故事中最重要的元素,并以一样具象的物品来代表,例如灰姑娘故事中的「玻璃鞋」;接着找出故事中最重要的动态时刻,例如「时钟敲响12下」,或是「搭上南瓜马车」。最后则是故事发生的「场景」,小朋友们以不透光纸板塑造黑影,以黑色签字笔画呈现线条稿,透过「着色」产生色光,任选三样物品来搭配三个故事元素,利用光源的远近,就可创造出大小不同的影子与叠影,并呈现出不同的趣味。

「我们希望能训练学生培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观察的能力。」陈雨禾说。

630个故事灯,500多个社区故事,「点亮!万盛庄」的STEAM创客课程,让孩子能深度参与社区的事务,发现原来生活周遭一直未被注意的小角落,也透过访谈社区长辈,分享彼此的故事,拉近长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也让我们看到,创客课程可以如何透过社会科、语文科艺文科、自然科的跨域教学,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转化思维脉络,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