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制度“吃人”,大学生卖血发表论文

清华大学教授万锦堃见到这样的例子:一位研究生为了完成必须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才能毕业的任务,靠卖血交纳了“版面费”。 片面追求论文“量”的增长,势必影响论文的质量。为了职称或者拿到科研项目经费,有的大学老师也加入了抄袭造假的行列。 [详细新闻]

大量排队等待发表的论文,使学术核心期刊成为一种稀有资源,为发表文章而交纳“版面费”成了公开的秘密。据有关人士透露,以一篇4000字左右的论文为例,普通学报所收的“版面费”一般是320元—700元,普通中文核心期刊上升至800元-1200元。”

方舟子频频的学术打假行动,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学术腐败如何是让人痛恨。但随之爆出的学术腐败,业已司空见惯,直至逐渐麻木

学术腐败如何腐败,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但是有一个危害就是影响中国的学术在世界上的权威地位,严重影响到了中国的科学文化的进步。

面对如此让人痛恨的学术腐败,从研究生卖血发表文章一事,让人很清楚的看到了学术制度是太逼人!

其一、评职称,毕业都规定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并要求有一定数量,这形成了一个硬指标。没有得到这个要求,自然评职称毕业有困难。你逼不逼人?

这样也给了所谓的“核心期刊”留下了一个牟取暴利的市场,说通俗点就是制度给核心期刊一根“吸血管”,插在搞学术人的身上。不合理的核心期刊评价方式滋生了种种学术不良现象。

硬性指标要求发表论文的量化是中国所特有。据报道,国外不是这样,副教授就可以成为终身教授,业务上没有固定约束,即使几年不发文章,教授们仍然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目标潜心研究,做出真正原创性成果

因为评价体系的不合理,德高望重的上海交大晏才宏直到去世时,他的职称还是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陆善镇说,陈景润在10年内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有人说,按照目前的评价标准,陈景润难以当上教授。但陈景润却是赫赫有名的教授、闻名世界的数学家。

从清华研究生不满学校教育而退学到吉林大学45名博士生导师落聘下岗等事件,无不当前高校人才和学术成果评价体系无关。

在一个浮躁的氛围当中,谁还有那么多的耐心和精力做学问前段时间,就有媒体报道了,一些年轻教授对“钱途”担忧的事情,也昭示了学术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今天,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显然是刻不容缓!

其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贪图名利也是学术腐败的始作俑者,许多人都给名利牵着鼻子走,金钱也“逼人”的。

何祚庥院士说,有些单位放出口风,谁能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文章,就愿意给100万元。无独有偶,东南沿海地区的一所知名高校曾规定,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将获得10万元奖金,在SCI和EI上发表一篇文章可获得2万元奖金。而华中地区一所高校则一度规定,凡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可获得奖金50万元。(据法制早报

现在老师们既有重奖的“软泡”,又有考核目标的“威逼”。每天为完成年度考评与达到职称评定标准的数量拼命地写文章编书,有的教授还要给学生上课,学生则是要跑人才市场;你想,驴子怎么能头牵呢?这中间很多东西都是以东拼西凑的方式弄出来的。人们称之为是在批量生产“知识垃圾

大量没有价值的论文充斥在核心期刊的版面上,这是对科技源头毒化。“学术生态系统不健康,科技未来就会走向灭亡。”何祚庥说。(据法制早报)

许多人对核心期刊花钱发论文现象嗤之以鼻,也有教授劝告他的学生不要随波逐流,维护学术的纯洁性。但是,这种观点又很快被现实所否定:没有论文如何参加答辩,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不付费再好的论文也难以顺利刊发。

所以,今天有研究生卖血发表论文的事情出现那也是不足为奇了。也是学术制度的悲哀。

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引领社会良好风气的媒体“核心期刊”竟然成了吸血鬼那样,在吮吸着学生的“血钱”;这个残酷且不说,还制造了很多“知识垃圾”。

怎么为学术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许多学术界的有识之士,已经在行动中,这是真的欣慰,但毕竟他们是单枪匹马在努力,因为现实中的学术腐败不是简单几个人在“腐败”的,是由于我国整个学术制度、学术评价的不完善所导致。

如何解决抑制了学术创新的学术腐败问题,这时刻考验着学术界,也将决定中国学术以怎么样的姿态与世界上立足、竞争,还将考验我国政府对学术制度的改革决心。

黄守洲专栏:http://myplace.education.163.com/column/detail.jsp?id=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