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超/民进党的「一中」该怎发夹弯?

▲从近日反应来看,民进党不会冒着失去民意支持的风险承认「一中」改善两岸关系。(Photo by cosbystudio/Flickr)

文/杨颖超

两岸局势愈走愈僵,近来许多评论建议民进党应该来个「发夹弯」以改变现状,不过,不同意者认为,台独是该党支持者最重视的认同基础,「如果蔡英文亲口说出『一中』,或在论述上默认『一中』,那就表示民进党执政基础已经动摇,甚至走向彻底崩盘,」言下之意,就是民进党不会冒着失去民意支持的风险承认「一中」。

只是,民进党重视的是多数民意,还是少数民意呢?综观党外时代至今的民进党重要政策,我们会发现:民进党从来也不是尊重主流民意的政党,他们做更多的,是「引导民意」。所以朝向「一中」的改变,其实只是把承认程度防火墙设在哪的技术性问题,重要的是党内菁英如何寻求共识

对一个过去把追求民主当作理想,并在后来成为民主国家执政党而言,民进党依多数民意决定党的政策似乎理所当然,也因此台湾政治学界认为,民意对于统独的分歧,是决定台湾为何会出现民进党(政党分歧)的主因;此外,在两岸关系研究里,民进党更聚焦于「选票极大化」策略,也就是只要一到选举,民进党内菁英就会改变政策争取选票。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

过去台湾的民主化论述中,总描绘当党外反对菁英一出,国民党候选人就望风披靡的场景。但了解台湾民众投票行为就会知道,党外的选举票数虽屡经成长期,不过到了总投票数的3、4成左右就出现瓶颈。在他们的政治主张里,以美丽事件时的反对菁英论述为例,事发当晚他们的演讲诉求包括:追求人权、反对一党专政、反核、要求选举等诉求,这些议题现在看来无一值得主流民意挑剔,但放在当时美国宣布与我断交,以及两岸尚处紧张关系的时空环境下,有多少台湾人认为该立即支持这些主张呢?我们可以发现,美丽岛事件前,党外得票率有缓慢增加趋势,但在事件之后,得票率却出现明显下降情况。而今天来看,当初未受欢迎的诉求,即便反核,都已成为目前政府的重大政策。

▲即使蔡总统就职演说里以默认「一中」框架,但仍需寻求党内共识才行。(Photo by 总统府/Flickr)

更重要的台独议题何尝不是如此?加上「天然独世代」,此时台独或许可称为多数民意,但从认同台湾民意节节高涨的趋势来看,亦可反推台湾民众认同中国者愈早,人数愈多的情况。那是否可达到所谓「多数民意」的程度呢?陆委会「民众对自我认同的看法」民调数据显示,1992年民众的中国认同为48.5%,此后一路往下。以此推测,1992年前台湾民众认同中国者,必然超过一半以上。

尤其在认同论述中,台湾、中国一直是互相包容的概念: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然党外则将台湾操作成与中国对立,因此自认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者,也可被视为是认同中国者,若再把这部分加入,支持比例只会更高。即便1992年之后,支持现状与倾向统一者也比倾向独立者多,所以在几次选举失败后,民进党向主流民意靠拢成为1996年《台湾独立运动的新世代纲领》出现的背景因素。但现在看来,民进党还是深受传统独派主张的影响。因此我们可说:民进党从来也不是尊重主流民意的政党。

其实,蔡总统于就职演说里提到:将依《宪法》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其实已在论述上默认「一中」的框架,可见得民进党不是不能做,只是看怎么做罢了。因此除非蔡政府铁了心要在任期中与对岸保持僵持「现状」,否则应该思考如何在党内菁英间寻求共识,再考虑于论述中建立一个往「一中」靠近的适当防火墙了。

好文推荐

杨颖超/政客催眠害台湾鲁蛇化

杨颖超/两岸僵局怎解?蔡政府两道急迫的课题

杨颖超/台湾,需要长期规画的大战略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杨颖超,台大国家发展博士,曾于北京清大、南京大学蹲点研究。关注美中台、两岸政经发展、交流议题。现于大学任教。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