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全身都是宝! 椰壳似「颅骨」背后传说超血腥
文、图/摘自《吃出坚果的学问》在热带旅游城市的大街小巷,常能见到叫卖新鲜椰子的商店或摊贩。这些椰子大都从树上采摘下来不久,饱满、光滑、青绿泛黄。烈日炎炎,口干舌燥,这时若来一个椰子,喝上几口鲜甜清爽的椰汁,该是何等幸福!要是当场取饮椰汁则更有趣:水果摊老板会俐落地拿起大刀劈开一层厚厚的果壳。从横切面上看,果壳外围绿色部分最薄,为外果皮;往内是纤维质的中果皮,俗称椰棕,这部分最厚。用力剥下中、外果皮,便露出带有三个洞、干燥坚硬的内果皮。西晋文学家嵇含所着的《南方草木状》一书,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区系植物志。书中提及一事:林邑王曾与越王有怨,于是派遣侠客刺杀越王,得手后将越王的首级悬挂在树上,没想到越王的首级竟化成了一颗果子。林邑王命人剖开这果子,喝掉里面的汁液,并把果壳当杯子用来饮酒。据说遇刺时,越王是喝了酒的,所以他的头颅化成的果子其浆如酒般香醇。从此,南国人纷纷仿效林邑王,饮用这种果子的浆汁,并用壳来盛放食物,而「越王头」也成了椰子的中文别名。这就是关于椰子来历最「血腥」的传说。这个传说的真假讨论暂且搁下,但故事本身却是十分生动而准确地刻画了椰子的关键特征、主要用途和分布区域:身为乔木,椰壳似颅骨,一侧犹如人面,内含甘甜如酒之浆液,既可饮食又可作器皿,遍布南方,广受喜爱。认真追溯一下,椰子的英文名为「Coconut」,源于十六世纪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词汇「Coco」,意指「头」或「脑壳」。抛开食用价值不说,椰子最令人称奇的莫过于它形似人脑的古怪内壳—椰壳(内果皮)近基部有三个凹陷的萌发孔,极像一个米色的人类颅骨,或是一张搞笑的猴脸。这三个洞其实是萌发孔,种子萌发时,会从其中一个未封闭的洞口伸出幼叶。老板只需在此孔上轻捅一刀,插进吸管,顾客就能立刻享用甘凉无比的椰汁了。
椰子全身都是宝
喝完椰汁,可别立刻丢掉椰壳,那简直是暴殄天物。作为高级饕客,我们应当把可爱的「笑脸」递给老板,他便又操刀劈开内果皮,再从外果皮上取下一块,斜向削平一端,用作「小勺」挖椰肉—贴在椰壳内表皮上的白色胚乳。胚乳层(椰肉)内装有富含养料的乳状汁液,即我们饮用的椰汁。挖起胚乳时,还能看到胚乳背面紧贴一片薄薄的深色种皮。而种子最重要的部位—胚,则低调地长在与萌发孔相对的一侧。种皮、胚乳、浆液和胚,共同构成了椰子的种子。因此,椰子是最特别的核果之一,我们食用的是它的种子。
喝完椰汁、吃罢椰肉,剩下硬邦邦的内果皮是否就无用处了?答案当然是:不!难道内果皮也能吃?这个嘛……别什么都往吃的方向想。中果皮厚厚的纤维可以制成毛刷、草席、地毯、缆绳、麻袋等;而抗冷耐热的椰壳则可以做成各种器皿和工艺品,或制成能有效去除污渍的优质活性碳,还可做成特殊乐器。要是在剧院那种聚音效果好的场地,击打半个椰子壳就能产生类似马群奔跑的蹄声。干燥的椰壳是制作椰胡和板胡的原材料,亦是一种菲律宾传统舞蹈的伴奏乐器。
这还不算完,就连军事应用方面,也有椰子的一份功劳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海岸放哨员收到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约翰.甘迺迪之命令,从索罗门群岛前往一艘鱼雷舰的失事地点救助伤亡船员。那时物资条件艰难,缺乏纸张,放哨员便把失事鱼雷舰的情况写在椰子壳内侧,再用独木舟向外传递。后来,这个刻有重要消息的椰子壳便一直被摆在总统桌上,如今已被甘迺迪博物馆收藏。
而懂得椰子好处的又岂止我们人类。澳大利亚学者曾发现在印度尼西亚的峇里岛海域有种章鱼,居然会利用椰壳来防御敌人和掩护自己,这是已知的第一例无脊椎动物懂得利用工具的发现。 本文摘自《吃出坚果的学问》,时报出版作者/陈莹婷(江湖人称「布瓜」)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科普达人,热衷植物科普写作和自然观察领队讲解,现任职中国科学院某技术中心,负责科普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