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重创经济》刘瑞华/不能居安思危 只好居危思安:防疫 (上)
由于多家新冠病毒的疫苗已经成功施打,几周前被邀约参加一场活动,主题是关于疫情结束后景气复苏可能引起的泡沫经济与通货膨胀,没想到台湾却遭遇了最严重的疫情,台湾怎么会从防疫成功的典范,在疫苗已经开始施打之后落到这般困境?
原因显然是政府防疫决策犯了「要命的自负」。没有居安思危,搞得天怒人怨,如今生气没用,我们来居危思安,检讨一下过去一年多政府的专业理性,希望接下来的防疫工作与庞大纾困预算的执行能改进。
首先,我们看一个简单的数字比较,掌握重点。新冠病毒的疫苗已经在国外稳定施打,各家疫苗中最贵的是莫德纳(Moderna),一剂价格不到新台币$1200 ,全台湾2,300万人每人两剂的价格不超过500亿。
500亿不是小数目,可是我们政府去年发的振兴三倍券预算就有511亿,全部的特别预算更是10倍以上。而且,每个人都知道疫苗是最有效的防疫武器。
疫苗经济学
如果今天在台湾调查,可能绝大多数民众会愿意用三倍券的钱来买疫苗打,问题就解决了。当然,这是后见之明,事前充满了不确定。这里值得向大家介绍一下疫苗经济学。
我们现在从新闻报导得知美国、加拿大购买的新冠病毒疫苗数量远远超过全部人口的数倍,这并非决策不理性或者想垄断供给,而是疫苗研发的高度不确定所造成的合理现象。台湾缺乏疫苗的原因就在于疫苗政策上不按牌理出牌。
因为疫苗研发何时成功不确定,涉及的成本很难估计,政府资源的投入会采高风险高报酬的投资策略,而且不该局限在小范围,而是以全球为目标。
▲疫苗研发需要大量成本的投入。(图/路透社)
疫苗研发成功之后才有售价,成功之前各国投入的资金相当于订金,取得优先购买权,并且换算成购买的数量,这就是为何积极投资开发疫苗的国家为何会买太多的原因。多出来没关系,可以当作外交筹码,或者透过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建立的COVAX帮助其他国家。
台湾并不穷,纾困预算有几千亿,却落得要从COVAX得到援助的疫苗。我以前听到「错误的决策比贪污还可怕」,老是不明白这两者如何比较,如今台湾处于封城边缘,我不得不相信这句话。
投资疫苗开发的方法虽然有些专业,但道理并不难懂,我们政府的做法为什么会如此错误?我认为有个更深的问题在于被政府奉为防疫高招的「国家队」观念。
从行政院管制口罩买卖,乃至于征收口罩产能,并实施实名制配给,都显示了缺乏专业理性的权力思维。我知道,口罩的争议已经是很早之前的事,不过我想讲的是对照口罩的前例,更能看出疫苗政策的问题。
▲北捷庆祝通车25周年纪念,与口罩国家队「CSD中卫」推出捷运路线纪念口罩。(图/北捷提供)
即便是高度不确定的疫苗开发,购买的方式还是拿出钱预订,等成功后取得一定数量疫苗的优先购买权。疫情开始发生时,台湾人愿意戴口罩,造成需求大增。
政府为了确保从事医疗与公共服务的人有足够的口罩,可以拿出钱甚至加上行政干预,优先征收用于分配,完全没道理不准买卖,造成生产停顿,然后再搞出口罩国家队这种奇怪的作法。
我们现在所处缺乏疫苗的困境,是不是因为有疫苗国家队的关系呢?蔡英文总统亲自出来宣传七月就有国家疫苗,我们能等?该等吗?
热门点阅》
► ET民调》曲兆祥/中央处置疫情毫无章法 疫下政治人物声量大翻转
► 李克聪/包裹暴增 物流塞车 重症救护 善用区域联合派遣整合
●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