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350万亡者私密隐疾遭出卖 健保署称:已故者不受个资法保护
健保连年亏损,2021年缺口恐高达770亿,让卫福部必须积极寻找财源。(图/马景平摄)
卫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险署」(健保署)自去年迄今展开一连串研讨会,试图开放已故者健保医疗纪录,提供民间研究利用,并声称已故者不具「自然人」身分,不受《个人资料保护法》(个资法)保护,引发社会争议。
卫福部健保署本月五日举办「健保资料再运用及个资隐私保护」讨论会,邀集各界研商开放健保实施至今三百五十万已故者的健保资料,提供生技、医学等产业界研究利用。但事实上,早在去年十月,健保署就对外表示,已修订「全民健康保险保险人对外提供资料作业要点」及「全民健康保险保险人资讯整合应用服务中心作业要点」,将已故者「去识别化」(抹去可识别个人身分的资料,如姓名、身分证字号)后,开放民间机构申请运用。
同年十月二十七日,在「健保资料人工智慧应用研讨会」上,健保署主任秘书叶逢明告诉媒体,一套「非自然人健保资料应用平台」已经上线,不只开放给政府机关与学术研究单位申请使用,申请资格更扩大到「个人或法人」;换句话说,企业去年就可以申请运用这批已故者的健保大数据进行研究。
健保资料库中搜集了大量的个人资料,包括用健保卡购买实名制口罩的足迹也会留下纪录。(图/报系资料照)
据了解,目前外界使用健保资料库是依资讯量计费,每笔约收250元。若依此收费单价计算,三百五十万名已故者资料如果「变现」,健保署至少可以取得规费新台八亿元,而一旦新药开发成功,可为药厂带来新台币数十亿的收入,对药厂而言可说一本万利。
健保署企划组组长王宗曦说,为使台湾在医疗与人工智慧科技不要落后,开放已故者资料迫在眉睫,且这些资料已完成去识别化与去连结,开放对象也聚焦在科学研究上,并非保险公司这类商业用途,而相关收入一年也仅有数千万元,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因外界仍有疑虑,目前暂停实施,待进一步沟通与研议。
更多 CTWANT 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