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出品 任重稻远

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2018年种植户在连云港市青口盐场大新农场复垦盐田里插秧苗。(新华社资料照片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工作人员对取样的海水稻手工脱粒。(新华社资料照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左二)在查看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资料照片)

俗称「海水稻」的大陆耐盐碱水稻,其实已尝试性试验田,透过电商平台走上一般民众餐桌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选育培植的耐盐碱水稻,近日在山东青岛等6处试验基地展开春播育秧,预计今年种植规模将超1万亩。但距离袁隆平口中「1亿亩盐碱地种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推广,恐怕仍有段长路要走。

与水稻较劲大半辈子,袁隆平强调,今年是关键的一年。2017年9月,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编号YC0045的耐盐碱水稻,亩产达到620.95公斤,堪称重大突破。由实验田小面积测评到生产性试验,再到申请省级或国家级品种审定,至少费时3年;今年新一季试验种植收成后,研发团队将对部分试验材料申请国家级品种审定。

试验种子中选优

在袁隆平口中,已掌握一些「有苗头」的品种,今年种植逾1万亩「规模比较大一些」,但真正大面积推广尚需「等两年再说」,眼前目标仍摆在「8年实现1亿亩盐碱地种水稻」。事实上,大陆现有多个农业科学家团队在不同地区,分头进行耐盐碱水稻的研究,一些专案甚至已经走出国门

每处试验田里的水稻种子,都是自成千上万个组合里优中选优、万里挑一,每个耐盐碱水稻研究团队均需经历如此严苛地筛选、漫长地等待。农业科学家陈日胜就这样走过33年。1986年他在广东省湛江市海边芦苇丛里,发现一株野生耐盐碱水稻、之后被命名为「海稻86」。

如今湛江市遂溪县虎头坡的海稻种植基地,133种与「海稻86」杂交后的品种正在生长;2014年「海稻86」已通过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但距离大面积商业推广尚有一段长路。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杨福指出,只有亩产超过400公斤的品种,才有推广的价值。种植耐盐碱水稻,长远的意义仍在于改良盐碱地。

走上餐桌评价不一

耐盐碱水稻「一头连着土地,一头连着餐桌」,部分试验种植的收获已达贩售要求、走上餐桌。目前在电商平台即可买到,168元(人民币,下同)10斤的某北方耐盐碱水稻米,评价包括「味道平淡无奇,非常一般」、「饱满Q弹,香糯润滑」;某南方海水稻米2斤装52元,「确实不一样,煮饭很香」、「煮饭很一般,很难嚼」同样评价不一。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国栋以试验的产品为例,品质好的稻米可直接贩售,「味道一般的,可以酿酒酿醋,甚至可以做面膜」。他认为,重点仍在于「好吃、安全,又能符合多样化需求」,用最少的水资源、最低的成本,且可持续种植;进而在市场打出品牌、卖出好价钱后,农民就会愿意投入种植。

对此,袁隆平也颇为认同:不论哪个水稻品种,追求的目标除了高产,必须要口感好;「现在就是我们既要高产,还要优质。」在这群专家学者眼中,耐盐碱水稻从试验田走向餐桌,从发现一个优良品种到让其稳定高产,不仅过程漫长而曲折;现代人生活水准的提高,无形中也对农业科学家提出更高的要求。

小灵通 海水稻

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意指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不惧海水短期浸泡的特殊水稻,其生长地并非海水或海里。2017年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持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海水稻,最高亩产达620.95公斤,2018年在大陆全国五大类型盐碱地大范围试种。(赖廷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