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冷战系列一:张登及》我们与美中「寒战」的距离
美国总统川普不再以「好朋友」称呼大陆领导人习近平。一般认为,这也显示了双方的关系日益紧张。(路透)
编按:中美之间的冲突从疫前的贸易战打到疫后的科技战,香港问题更使得双方的冲突进入金融战的阶段。眼看疫后国际形势形成两大壁垒,台湾在国际现实的态势中应该如何为自己争取更大的空间,本报特邀专家就此议题进行系列解读。
不分中外,经历冷战氛围的人在逐渐减少,两次大战的老兵更已几近凋零。苏联解体时,今天40岁以下的人年方10岁。对30岁以下的世代,冷战仿佛是「近代史」的事。阿富汗战争、石油危机、越战和柏林危机,都像是古代史。笔者曾在某讲座提及布里兹涅夫,听众知者比伊藤博文少很多。
现在美、中危机升高,关系恐比冷战还糟,也可说是韩战迄今,两强最接近热战的时刻,但在体会冷战的人变少的情况下,反而令人不寒而栗,或可称为「寒战」。
研究显示韩战与越战时,华府曾考虑对中使用小型核武。今日美中核武库规模差距仍甚远,但讨论双方「核态势」的文章显著增加。美国去年8月退出《美苏中程飞弹条约》的理由之一即是中方没参加,却大量用反舰中程飞弹威胁美国「航行自由」。防长艾斯培为此声称要在关岛、日、韩部署中程飞弹。陆媒在今年疫情究责战中,也放话建议增加去年阅兵压轴的东风-41到1000枚。这种「战狼国防」的说法被不少大陆专家驳斥,认为是自甘掉入雷根发动「星战」的陷阱。不过除开放话,疫情前美、中就常在台海与南海操兵,今年开春后,美方军事上抵近或高速接近中方领海、空域的施压也大幅增加。目前危机与美苏的差异仅在于两军没有陆地临接,所以还没有越南、柏林或乌克兰情境。但北京越来越认为台湾是亚洲的古巴,美国借以对陆、港搞「政权更替」。如果确实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还需要在第一岛链韬养多久?
判断美中对抗超越冷战,需要了解冷战的特征。冷战始于美、苏击败德、义后,在欧洲大陆的对峙,之后在全球形成两大同盟。两强在经济等功能性议题上很少交往,主要透过代理人战争在亚、非、拉美争夺势力范围。美、苏竞争是哲学与治理模式之争,世界观对立鲜明,但又不同于宗教或民族战争。冷战之「冷」,关键正在于这种「冷漠的敌对」,加上军事概等,甚至有利双方利益集团寻租,也巩固了冷而不战的格局。
目前美、中对抗比冷战危险,关键有四。其一在实力不对称,与对实力变化预期不确定,加深了焦虑感;疫情使这种焦虑更加严重。美、苏竞争互有消长,楚河汉界,总体实力概等,像古巴危机那样直接切入腹地的情况很少。中国在2000年以前GDP还排在世界第8。九一一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不多久,中国除核武库外,各指标竟奔至第二。北京自认照规则玩,但美国认为「一带一路」和华为加入5G世界杯,就是踢馆的证明。美、日、印、澳四方安全架构(QUAD)不够,川普现在还打算改组G7为全球抗中的G11。
风险二,是两强社会经济交往的密切。美、苏当年是各凭本事,各自为战,美、中却曾从隐性同盟发展成共享全球化的「店主─工头」互利伙伴。双方社会关系千丝万缕,所以华府可能终止大陆留学生、终止中资上市、终止兑现美债导致敌意蔓延,加上疫情谣言引发民间怨恨,绝非美、苏「隔离对峙」可相提并论。
风险三,关键是恰逢国际秩序的解体。冷战是模式竞争,但以美、欧为中心的自由国际秩序日益凝固,成为今日全球化3.0的规则基础。但欧巴马时代以来,美国社会裂痕扩大,对多边机制益感不耐,对付内外对手已到了不惜使用「后真相」、「放狗」的境地。盟友越是觉得霸主信用是「庞氏骗局」,当家人越觉得赤字与疫情都是敌人和损友渗透与搭车的杰作,必须赶紧止血。
风险四,是世代交替。冷战世代没有「虚拟真实」,也缺少「后真相」,对战争风险感受真切、心怀敬畏。现今人们容易以为冲突不过骇客乱入,可用键盘传檄而定。美、中都有文献指出,不仅常民如此,双方少壮外交官和战略家也有过度自信、轻视历史、低估战争的倾向。
四个风险特征说明美中危机可能超越了冷战。双方目前理性估算,还不想蹈入「珍珠港陷阱」。虽未热战,与高挥发、多爆点的「寒战」,恐已没有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