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新冷战》张登及/美中之争「大招」之外风险可控

▲中美关系恶化,双方互关领事馆。(图/路透

张登及/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中华民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chael Pompeo)7月23日特意选在开启美中关系正常化的前总统尼克森的纪念图书馆,发表极为强硬的对华政策演说。仅在10天前,他才刚宣布美方认为中方南海主张为「非法」。紧接此演说后,美方更要求中国关闭驻休士顿总领事馆

美国似有动武预案 北京备战备荒

川普政府在「贸易战」、「疫情舆论战」与「科技战」上对华采取「全政府」、「全领域」对抗已非一日。大约两个月前众多美、中与各国专家都认为华府与北京双边关系已是「直线下坠」、「建交以来差」,现在加上蓬卿激情定调中国是「科学怪人」(Frankenstein),最近一周美军军机甚至抵近大陆上海、福建、广东沿海至不足100公里,不少评论预测,美国已拟妥与中国进行区域性军事冲突的预案。

虽然中国外长王毅提醒不要被美方「带节奏」,显示北京清楚知道此时与美方交锋,对大局不利,但形势不可能仅随中方的意志转移。也因此在水患、疫情与「百年国际大变局」多重压力下,习近平强力要求重视「粮食安全」,「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做到中国碗要装中国粮,中国粮要靠中国种!」不禁令人想起同时面临南方越战与北方苏军压力的1964年,毛泽东警告世界大战可能爆发,准备应付「帝国主义」「早打、大打、打核战」,政府要着手「备战、备荒、为人民。」

▲FBI发现中国学者唐娟在签证申请资料上蓄意隐瞒解放军身分,进而将她逮捕。(图/翻摄justice.gov)

美国优势明显 中国外宣以攻为守

北京从最坏处打算,自是理性选择。但蓬佩奥等人对华的战略估计是否合理,美国主流刊物《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新文指出存在许多「矛盾」。比如蓬卿认为中国军事对美威胁巨大,但现实是中国核武载具与投掷能力不仅技术条件与美国仍有相当差距,弹头数最多也仅在美国的八分之一。地缘政治条件上,美国仍对其他欧亚大陆大国享有「天赋的」、「例外的」绝对优势。

除了俄罗斯空军一直勉强保持可对阿拉斯加、关岛的骚扰,其他国家常规武力几乎完全难以触及美国本土。一如哈佛学者艾立森(Graham Alisson)所言,美国受到的威胁,实际上是从「全球海洋都是美国势力范围」后退。以东亚情况具体说,是在第一岛链内,难以像过去享有保证安全的「自由航行」。

如果用现实主义理论家族的「权力移转」(power transition)理论来看,挑战者触发现状霸主反击的实力门槛应该是0.8比1,即80%-120%的权力对比区间。中国经济总量以名目美元汇率计算,约不足美国的三分之二。从军事、经济、地缘政治三个物质性因素方面看,中国的威胁距离构成「两极」还很远。

如果考虑蓬卿与「五眼国家」部分政要所称的中共渗透,那确实有远端控制海外华人、游说收买亲华力量的事实,手法比西方的「公共外交」粗糙许多,作法则更多徘出没于西方社会的法律边缘。但与20世纪列宁推动「世界革命」与文革时期「革命输出」相比,认为当今中共企图用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或威权统治治理模式来称霸世界,从这种「理念战」企图的合理性与实践的效果两方面看,也与现实差距很远。

毋宁说,北京「大外宣」形象工程与4、5两月暴走「战狼外交」的战略目标,其实正是对抗蓬卿等所号召的「政权改变」,避免「苏东波」在大陆重演。力保「江山永不变色」,本质上是以攻为守,甚至有些色厉内荏。

▲川普选举民调大幅落后拜登,连任压力越来越大。(图/路透)

「反事实」假设说明美方主动高估威胁

如果客观估计美方仍具有经济、军事、全球理念、治理制度等优势,蓬卿等人对华严厉是刻意高估、料敌从宽吗?可以用「反事实」(counterfactual)方式推想一下:假设川普政府贸易战、科技战等是近两年对华政策主轴不变,也给定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不变,但把两个条件取消:(1)新冠疫情与美国防疫失控;(2)川普选情明显落后。

我们看看川普作为最终决策者,会如何部署对华政策?相信合理的结果会是美中结构性对抗趋于严峻不变,但极少可能需要动用军事工具,以维护美国优势和总统政治威望。

其他要角,班农(Steve Bannon)、那瓦罗(Peter Navarro)、波顿(John Bolton)、博明(Matthew Pottinger)与参议员鲁比奥(Marco Rubio)、柯顿(Tom Cotton)、众议长佩洛茜(Nancy Pelosi)等的长期偏好自然不变。甚至民主党方面一些资深的「中国通」也对「接触失败论」感到失望,但他们都不是选举的当事人,必须透过协助胜选的总统与党派,才能落实抱负。

两个「反事实」其实说明了美国对华如果诉诸军事,显然不成比例,是主动高估威胁。但「凡存在皆合理」,防疫失控冲击经济再导致选情落后,同时严重损及普通美国公众的自信,并且进一步暴露了欧巴马(Barrack Obama)时代以来,日益深化的社会分裂危机

以戏剧性的军事行动,引诱北京触发连锁反应,带动危机社会的恐惧与团结,符合川普本人短期胜选目标,也与他周围保守派团队藉新冷战改造美国社会的长期社会工程,达成完美的结合。美国其实仍在众多国际制度享有优势,却不惜退出,也是高估威胁、低估战后秩序成就与盟友贡献的战术性表现。

▲美国与澳洲国的国防及外交高层官员近期会晤,会中重申台湾在印太的重要角色。(图/路透)

不出「大招」 冲突或可控

所以美国如果像外媒传闻的,主动攻击某些南海目标,不属于理论定义的「预防性战争」或「霸权护持战争」,因其根源来自刻意高估威胁,目标具有战术性:胜选、锁定长期对抗的关系、阻断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与「南海行为准则」谈判。

理论上华府也可选择大幅提升台美关系,包括驻军、建交、支持台湾改制,但这些「大招」超过胜选需要太多,风险太大。如此估计,除了「大招」,北京或选择卧薪尝胆,不至于用占领东沙甚至袭击台澎等方式激情报复。

艾立森曾建议美方考虑宋辽历史案例,大辽霸主无法决胜,选择收取经济利益的合约。北京可能不会喜欢放弃燕云失地的模式,美国也不会愿意明白承认中国有势力范围。但在选后,仿效唐太宗与当时霸主突厥颉利可汗,在对手极限施压之际达成「渭水之盟」,不失为控制冲突的选项。以后两强都要完善内政,改善同盟/伙伴网络的品质,同时避免过度扩张,等待竞争机遇。则美中的冷和平,或许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

热门点阅》

林颖佑/作战还是作秀?各怀鬼胎的美中之争

吴昆玉/台湾须理解的权力平衡:冷战不是热战 能战才有和平

沈荣钦/台股大涨肇因「新冷战」 台湾曾是美苏冷战受益者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

►防疫新生活!国内旅游票券特价开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