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建构「临床表征课程」 培育全人照护公费医学生

中山大学校长郑英耀。(图/中山大学提供)

记者崔至云台北报导

中山大学申设公费学士医学系已获教育部「同意继续筹备」,校方目前已构出「临床表征课程」。中山大学校长郑英耀强调,这套课程有别于传统的「问题导向学习法」,改采「以成果为导向」教学法,主要针对高屏澎东地区125个常见临床症状来推动临床教学,让学生一毕业就清楚了解在地疾病、诊疗快速上手,成为全方位医学人才

对于台湾医学教育,郑英耀表示,台湾受日本医学教育制度及本土升学体制影响,多数成绩优异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医学系接受专业训练,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发现医学并非他们所爱。相对的,在大学毕业后选择考后医系的学生,目标就非常明确,而且更能因应时代趋势,将AI 、生物、大数据等融入到医学领域中,成为具备多元跨域能力医师

郑英耀进一步指出,台湾传统医学教育主要推动「问题导向学习法」,让学生透过小组讨论,学习连结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而中山建构的这套「临床表征课程」,则让学生直接从临床情境中学基础医学。

在课程安排方面,为让台湾医界未来的生力军,成为高屏澎东离岛偏乡地区的良医,学校因地制宜,针对高屏澎东常见125个临床症状,例如:登革热恙虫病,在河川感染的特殊疾病、溺水急救法等,由基础临床老师带领,让学生深入了解专家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借此培养出思辨及判断病理的能力,从中获得丰富医学知识,建立医学专业素养

▲中山大学紧锣密鼓筹备公费学士后医学系阶段,邀集医界专家学者共同建构出「临床表征课程」,期培育出全方位医学人才。(图/中山大学提供)

中山大学副校长蔡秀芬表示,这套课程以「社区医学」为概念,站在学生的立场,整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医学人文伦理专业素养,学生透过这套课程训练,未来下乡诊疗就不会只从专科医师角度思考,例如,诊疗肚子痛时,能把所有可能引发的问题,包括,糖尿病肺炎、怀孕等都纳入考量,成为人文与科技素养兼具的优质好医师。

中山大学后医系筹备处主任郑绍宇表示,中山后医系4年学程中,前2年教学以8个区块模组进行,包括,血液微免与宿主、复健与皮肤、神经与感官、精神心理、心血管与呼吸、肠胃泌尿内分泌生殖、成长与老化等,在这些模组中,针对生活常见的125个临床症状,例如,头痛、发烧、频尿中风等,以病人的临床症状来进行医学症状的研讨与教学,同时也让学生学基础临床技能,包括放置导尿管、插鼻胃管、基本缝合等,并安排通识课程,主题包括资讯、统计、社区医疗、人文素养等,使有科技背景的学生跨域学习,培养医学专业素养。后2年则让学生到主要教学医院高荣临床实习,学习判断病情,强化看病能力,并安排学生到高屏澎东卫生单位从事社区医疗服务,例如到那玛夏原住民部落等,学生投入过程,除学习独立作业,更能培养出同理心,认同在地文化,了解当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