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荣/购书折扣:读者的隐性资本与显性资本之争

电商平台上的购书66折活动,引发诸多独立书店当天选择公休一天抗议。(图/unsplash)

钟文荣/科普经济学作家、资深产业分析师

从去年底到现在,COVID-19期间我减少了到诚品书店购书的频率,直到官方的APP提醒我未到消费次数金额的下限时,我才惊觉我的「文青品味」也跟着减少很多,而且即将「过期」,这会燃起我的「焦虑」,才有我消费的「动机」!

为何这么说?依我的购书习惯,七成是在博客来购书,三成是透过诚品的「阅读一册」77折的优惠购书,这个比例分配是我认为可以兼顾购书优惠与方便,又兼顾文青符号消费的最佳方案。

但我相信更多人的购书习惯是在网路平台上完成,一是折扣,二是方便;另外一方面,因为我是作家,我更相信阅读市场已经改变,这个改变来自于出版量与值的萎缩,这个改变,我归因为知识媒体市场竞争的结果。

我们常见的现象是发行量与购书量大幅下降了。购书79折,甚至是66折的优惠,从偶一为之,到几乎是标准折扣,现在连新书上架首日也是79折,这种打折的常态基本上已经是出版界的生态了。

所以当双11当天,MOMO平台上的购书66折活动,竟然撼动了诸多独立书店当天选择公休一天抗议,以及部分出版社愤而下架抗议,此举对我们靠版税拿收入的作家而言,简直是惊心动魄。书卖得少,再刷的机会就少,连带的收到版税的机会更少,总体的出版消费产值也会减损,对出版社、书店与作者而言基本上是三输的局面。

然后,作家应该该高喊「我要的正义不是这个」吗?

▲独立书店集体爆「双11歇业潮」。(图/翻摄自Facebook)

我认为书籍的高折扣,已经印证了书籍是具备经济学上「价格弹性」。这意味着只要书价降价消费者有机会买多一点,但要是涨价呢?消费数量就降低了。

因为知识媒体改变了,消费者也跟着改变消费模式。从「五力分析模型」来看,知识媒体变得更竞争,不单只是因为下游通路(大型书店)的议价能力变高,还包括了「替代者」与「潜在者」纷纷进入知识媒体市场(不是出版市场),市场竞争当然比昔时更为激烈。

我们已经见到电子书的定价比纸本书更低,电子书就是一种「替代者」,而作者自营的付费媒体,更是作者跳过出版社直接经营读者市场的「潜在竞争者」。与其出版后苦等8%到10%不等的版税,不如直接经营付费媒体,与平台拆分后的报酬比起版税而言,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处。

即使购书消费习惯改变,我们也未见实体书店消失在市场中,这代表着实体书店仍有购书消费上的效用。我认为这个效用并非直接来自于书籍本身,而是消费者透过逛书店消费这个行为,所获得的非实质的效用,如同我前述的「文青品味」。

「文青品味」是一种外显的符号财,就像你喝星巴克咖啡一样,你所在意的已经绝非是那一杯咖啡。过去在意的是环境的文化氛围,现在应该早已转到品牌商标这种显性的符号财上,因为这种「符号具」(符号的形式)所代表的「符号义」(消费者对于符号指涉对象的一种想像的概念),本质上已经转向为外显的符号消费(看吧,我多么有品味!)。

所以,当我收到诚品官方APP的到期消费次数不足的通知时,为了持续满足我「文青品味」的消费效益,我一定选择在到期前补上最低消费次数与消费金额。

言下之意,消费者在网路书店购书,他买的是商品是一本书的内容,若在实体书店购书,他买的不单只是一本书的内容,尚包括的书店是否能给予内容以外的消费效益。

▲电商平台在双11推出购书优惠。(图/翻摄自momo购物网

从经济学与符号学交集的角度思考台湾的出版消费市场,图书消费量的减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认为也改变不了这个大趋势。而从实体书店的角度来看,一家书店的经营,如果只是为了与大型书店抗争,想必也不是一件具备「效能」的事。

从竞争角度来看,实体书店是否可以为读者找到一本书的价格以外的效用,让读者有感,愿意支付更高的溢酬(就是原价与79折之间的价差),加上周边商品的销售,满足在网路书店购物的不足之处,这不是实体书店为了竞争而存活,所必备的经营策略吗?而不单单只是价格上争得你死我活?与其被动与大型通路进行刎颈式竞争,不如主动出击找读者,这难道不是更好的策略吗?

一句话,读者会为一本书的折扣而消费,他追求的是效率,因为内容在他的脑袋里,是「隐性资本」;没有人会为「文青品味」打折,因为那是「显性符号资本」!

热门点阅》

►RCEP冲击卢信昌/区域经贸谈判的台湾视角与机会

►RCEP冲击》单骥川普影响力仍在 美国将只谈没有中国的TPP?

►钟文荣/幸福若用所得衡量 九成以上的人都不幸福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

防疫新生活!国内旅游票券特价开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