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破解脑回路之谜 以果蝇找到饥渴动机

果蝇脑中的饿回路。(中研院提供/李侑台北传真)

果蝇脑中的渴回路。(中研院提供/李侑珊台北传真)

是谁操控你饥渴的欲望?中央研究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林书苇组成跨国研究团队解密果蝇脑中的神经回路,首次发现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影响果蝇觅水或觅食行为,解开了渴、饿讯号在脑中相互作用的神经机转,有助于了解更复杂的人脑。此研究成果已于今年12月发表在《自然: 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

林书苇表示,当人们口渴肚子饿时候,脑中会产生一种无形的驱力,让我们想喝水或吃东西心理学上称这样的内在驱力为「动机」。果蝇和人一样,行为受到渴和饿的调控,果蝇只有在渴的时候会去寻找水源,只有在饿的时候对食物反应

林书苇提到,动机系统在脑回路中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如何控制我们的行为、影响我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迄今仍是未解之谜,必须先找出与动机系统有关神经元及脑回路。

林书苇的团队成员,也包含中研院国际研究生学程博士生芭雅希(Bhagyashree Senapati)。跨国团队透过研究发现,果蝇大脑里的LHLK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传导物质leucokinin,同时是渴与饿的讯号。当果蝇口渴时,由于渴神经元属于抑制性的神经细胞,像一道关闭的门,会抑制觅水行为,但leucokinin能抑制其活性,打开通道,使果蝇追寻与水有关的气味

研究团队也发现,果蝇饥饿时,leucokinin也会被释放,此时则是活化另一群饿神经元,驱动觅食行为。饿的果蝇之所以不找水喝,在于大脑会释放另外两种神经传导物质,也就是血清素(serotonin) 和dNPF,作用是抵销leucokinin对渴神经元的抑制,致使渴神经元持续抑制觅水行为。

林书苇表示,人类许多神经疾病,如忧郁症、厌食症成瘾症等,都和脑内的动机系统有关。相较于人脑有1000亿颗神经细胞,果蝇的大脑只有10万个神经细胞,功能却一应俱全。这次研究利用果蝇探讨渴、饿讯号在脑回路中的运作,盼找出果蝇大脑中与动机有关的神经回路机制与神经传导物质,有助于了解更复杂的人脑,为相关疾病找出成因及可能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