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跨国企业智财策略 三迷思待翻转

图/路透

在进入主题前,先排除两个特殊目的:1、专利申请是为了在特定国家取得政策优惠,例如取得中国高新企业资格后,在租税上的优惠。2、为了企业外在形象而在专利申请数量上的要求。在排除上述特殊目的后,企业智财策略需要「翻转」的三个迷思,本文分述如下。

迷思1:不是你的公司在哪里?而是对手是谁?战场在哪里?

台湾许多企业是瞄准全球市场、做全球生意,因此,在规划企业智财策略时,更需思考你的竞争对手在哪?战场在哪?过去日本企业发生的负面案例,企业应引以为鉴。例如不少日本公司产品基本上只在日本当地生产与销售,所以这些公司专利就仅申请日本,以用来排除当地的竞争者。但由于专利是属地主义,在其他国家没有申请,所以没有可以主张的权利。于是当这些公司发现有中国企业完全照抄他们专利里面的技术,但是在中国制造、销售、或销售到海外,只要不卖到日本,基本上,拥有日本的专利没有用处,反而是免费开示你的技术方案给对手。所以第一个关键问题是:对手是谁?战场在哪里?资源应如何配置才最有效益?

迷思2:不是闷着头做的inside-out模式,而是整合外部资讯的outside-in模式

过去许多企业的智财策略或是专利申请属于闷着头的inside out模式,也就是研发团队有什么成果就单点式的申请专利,是属于随机式(at random)的申请;而且智财策略也没有校准企业自己的商业模式、生态系,更不比较外部的竞争者、供应链、客户等的产品、技术与专利资讯;前述行为通常使专利申请跟企业的技术与产品发展、商业模式脱钩。因此,这些单点式专利申请难以为企业带来竞争力与现金流,所以这些专利不是企业的资产,而是成本费用。所以,第二个关键问题是:企业智财策略、专利布局有跟自身的商业模式、生态系校准吗?有整合外部商业情报作为布局依据吗?

迷思3:不是凡事非己莫属,而是要积极杠杆外部创新与资源

企业不应犯NIH(Not Invented Here)症候群,也就是排除外部创新,坚持所有的技术发想、技术开发到商品化都必须要由企业内部通包。实则,以目前复杂的产品与技术及商业模式,如果全部都要在企业内部原生发想到成功商品化,先不谈企业本身的能力跟资源是否可以达到此目标,光是技术商品化的time to market就难以跟上快速多变的商业环境。所以企业要积极拥抱外部创新,主动去找寻跟学研单位、新创公司等的合作、投资、并购机会;也就是去思考如何杠杆外部资源以达到time to market。因为专利价值,本质上取决于「此技术商品化」的市场规模。如果没有任何企业采用你的方案,就算专利的品质再好、权利范围再大,由于市场规模是零,因此专利价值也趋近于零。所以企业要问自己的第三个问题是:我如何去杠杆外部资源,以达到快速商品化,达到商业上的成功?以及如何确保自己的专利可以排除或延迟其他竞争者进入市场?

在制定企业智财策略时,如能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基本上,方向应不至有大的偏差,剩下的就是战术面的执行力以及执行团队的专业是否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