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就有罗马拼音! 教育部颁布「国语第二式」跟注音PK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立委叶宜津26日在台南市长初选政见发表会上表示,台湾要接轨国际、要废除使用ㄅㄆㄇ注音符号,使用可以配合各种语言罗马拼音,引起舆论挞伐;但事实上,1928年由国民政府大学院长蔡元培,就跟国语推行委员会一起公布了「国语罗马字」,当时隐隐有取代注音符号的态势

汉语一开始都是使用「以字注字」的方式为字标注读音,也就是「反切」,但在清朝末期,许多知识分子感到反切注音不容易让人学新字,因此利用反切的精神,创造了声母辅音)、韵母元音)、介音等三项表音符号;如「ㄅ」,即为「包」的简写,代表「包」的上半部、以及声母。

▲叶宜津认为,罗马拼音才能接轨国际。(图/记者季相儒摄)

这套注音符号在1912年颁布之后,又几经修改,从依照古代36字母排序调整为发声位置,主要是参考了西方语言学分类方式;但随着国际交流频繁,使用「罗马字译音」已经是趋势,1928年又由国民政府大学院长蔡元培、跟国语统一会委员钱玄同赵元任林语堂等人制订「国语罗马字」,以资应用,1940年改称「译音符号」,又称「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1986年正式与第一式并行使用。

总体来说,目前常用的37个注音符号,来源是「字的简化」,对汉语语音文字的发展也有保留空间,但罗马拼音的使用可以广纳更多语言;目前教育办理的新住民课程有7国,包含越南语、印尼语、缅甸语泰语柬埔寨语马来西亚语、菲律宾语,其中越南、印尼、马来、菲律宾语都是使用罗马拼音文字。

▲目前通用的注音符号。(图/翻摄教育部网站

▼教育部1986年就公布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由罗马拼音组成。(图/翻摄教育百科

另外,闽南语有「台罗拼音」,客语有「客家语拼音」,原住民有「原住民拼音」,这些罗马拼音法都是在教会的推行下开始发起,并获得教育部的修订公布;而值得注意的是,经过教育部、国语委员会的修订后,闽语的公布在2006年、客语在2008年,原住民语在2005年,都是国民党执政时期。

在新住民越来越多的台湾,努力培育师资教学要求的情况下,使用罗马拼音的机会越来越多,包含教材也都在编纂中,人数最多的越南语今年预计可以全部编完;不过考量到其他语言人数少、师资不够,也推动「新住民语文课程远距教学试行计划」,整合30所有需求的学校组成联盟,开设互动直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