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国小日治老讲堂 变身小艺廊美感爆表

建于1933年的新竹北门国小「同心堂」,经改造后变身成「校园艺廊」,未来可做展览、表演,甚至体育课程等多元使用,一扫原先的阴森印象。(新竹市政府提供/陈育贤新竹传真)

建于1933年、仿罗马式建筑的新竹市北门国小「同心堂」,其于日据时期集会讲堂,2020年北门国小获选「教育部校园美感设计实践计划」,让同心堂变身「校园小艺廊」,未来可做展览、表演,甚至体育课程等多元使用,一扫原先的阴森印象。

教育处表示,北门国小同心堂原空间设备老旧,动线不佳,整个空间极为阴暗冷清,该空间去年从全台260所学校中获选,成为有全国25所校园参与的「教育部校园美感设计实践计划」,由设计团队黑生起司进驻设计,共投入205万,重新改造同心堂。

设计师此次特别保留磨石子地板上的「北门校徽」,新时代设计与百年教育工程并存,凸显新竹市设计力与时代使命。(新竹市政府提供/陈育贤新竹传真)

市长林智坚今天特别到北门国小造访全新的同心堂,并与学童一起上体能课,跑跳体验全新空间。他说,改造后的同心堂有5大亮点,包括空间以Tiffany蓝为主色调,搭配米、白、灰,照明以跳跃式排列让学校可以弹性运用于表演、展览。

第2是磨石子地板上「北门校徽」被特别保留下来,调整外框色彩使其融入新设计,也更凸显校徽承载的历史精神

第3是将原先80公分高的讲台下降成为圆形阶梯舞台,舞台上下零距离,盼打破孩子上台紧张感也提高表演意愿。第4是运用减法设计,创造更多收纳空间,除了舞台两侧可收纳,还有作品展示柜也设计成有座位轮子推动,更加方便。

最后则是舞台后方5个圆形灯具,背后过去是日据时期放置教育敕令的「奉安柜」,每于集会时要拿出宣读,设计团队透过圆框意象,希望保存历史意义,让孩子可以透过双眼探索,也象征看到过去、迎向未来。

教育处代理处长沈静涛表示,设计师黑生起司此次以「校园博物馆」为概念,将同心堂打造为「儿童探索基地」,透过视觉符号以儿童将手圈手,在眼前窥探的意象应用在设计元素中,并以高明度的色彩刺激儿童的视觉体验,规画多功能使用的舞台,满足空间中不同的使用情境营造丰富有趣的探索氛围

北门国小校长赖云鹏则指出,以前的同心堂光线昏暗,舞台设计太高,学生使用上很不方便,反而常被租借当办桌场地或做储物空间,现在空间完全脱胎换骨,学生的艺能表演课程又多了一新去处,是学校的一大福音